传媒梦工坊哈佛大学学生戴钰:向梦而生,步履不停

泼爱笑的女孩,严肃专注的神经学博士,热爱学习的学霸,一个自由有趣的灵魂……戴钰身上总会有许许多多的标签,但她却始终讨厌被定义被限制。

“我会走得很远,远过这些山丘,远过这些大海,直到靠近星星。”

她就是那个追星星的孩子,在自己的那片热土上耕耘的同时,不断将自己置身于广阔天地间,探寻奥秘。

探索:追寻心中所爱

“我从小就对生物学很感兴趣,我觉得生命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活着’本身就让我觉得非常奇妙,所以我很想知道这一切是怎样运转的。而生物学里面和我们的生活最息息相关的就是神经科学。”热爱生命,渴望探寻生命活力的美好,小小的星光在戴钰的心里被悄然点亮。

继而,中学两年的失眠经历进一步激起了她对神经科学的好奇。那时戴钰在上初三,升学的压力让她陷入经常失眠的苦恼中。这种长达两年的折磨,在某种程度上坚定了她研究神经科学的目标。于是,高中毕业后,戴钰便前往美国布兰迪斯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开始了生物学和神经科学的本硕学习。

这段求索经历其实并不顺畅。刚到美国读大学时,她便遇到了第一个困难。当时学校为英语水平欠佳的大一新生开展了名为“Gateway Program”的一个语言项目,使得戴钰不仅要比其他同学早开学一个月,第一个学期可以修的学分还比别人少。这让从小要强而且优秀的戴钰感到有些“屈辱”。心理压力大到失去了信心,她也曾一度怀疑自己是否能够真的适应在美国的生活。但骨子里不认输的精神始终激励着戴钰。当她顺利通过这第一重考验,不仅在英语方面有了很好的提升,而且也更加明白——“如果你在某一方面没有很突出,那么你就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慢慢地,一切开始步入正轨。面对“神经科学”这样一门跨学科的专业,戴钰说她在大学学习期间并没有觉得很困难,反而乐在其中。热爱让她浑身充满力量,激起了她不断探索的欲望。

从大二的暑期,戴钰就开始了在各个实验室的实践学习之旅。在果蝇身上研究睡眠周期和生理节律、在大鼠身上研究学习和记忆、在小鼠身上研究认知弹性……

她把每一次的研究都看做一场有趣之旅,在神经学的“迷宫”里自由自在地徜徉。

在2017年至2019年的两年时间里,戴钰在马萨诸塞州贝尔蒙特的麦克林医院(McLean Hospital)的实验室工作,她与导师Elif Engin博士密切合作,研究动物的认知弹性,这是情绪控制和克服焦虑障碍的必要因素,他们使用先进的技术进行研究——电生理学,将电极植入小鼠大脑,记录区域电信号和单细胞数据。

“在很多的精神疾病患者当中,他们都有一个很类似的症状,就是环境已经变了,但是他们的思维模式会一直保持,无法改变,行为模式也无法改变。在自闭症、精神分裂、抑郁症患者当中都有这样的症状。但是在不同的病里,可能表达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比如在抑郁症患者中,他们想的所有的事情都是负面的,即使让他感到抑郁的那个诱因已经过去了,但是已经抑郁的人他很难调整自己的想法,或者是应对问题的方式。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研究主题。因为当你把它的基本机理研究透彻了,它有可能用来解决很多疾病的某些方面。”

这次研究经历也成了她后来申请哈佛博士学位的绝佳话题。戴钰表示,当她去面试时,这是一件特别引以为豪的事情,她可以自信地谈论整个研究过程。

专注:永远乐在其中

在布兰迪斯读书期间戴钰参与了许多与医疗有关的志愿活动,布兰迪斯全球旅志愿者、波士顿儿童医院志愿者以及布兰迪斯大学无国界服务处志愿者等,同时也是布兰迪斯急诊医疗队的成员。这些经历给了她直接接触病人的机会,令她心灵受到极大震撼的同时,也让她更加坚定从事神经科学研究的方向。

2016年,她加入马萨诸塞州沃尔瑟姆布兰代斯大学无国界服务处,在坎普希尔村(帮助发展残疾人士的社区)提供志愿服务。在这样一个自给自足的社区里,收容了许多有精神疾病或有智力缺陷的人。他们都有了一定的年纪,但是在社会中却没有办法正常找到工作,也没有办法正常成家立业。而在这个人为创造的社区当中,他们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他们自己从事种植养殖,生产出来的食品,既可以保证社区里面的人食用,又可以拿出一部分卖给当地的超市、集市。此外,他们还会种一些香料、茶叶,也制造一些简单的艺术品,这些同样会被拿到市场上售卖。这会让他们在劳动与收获中觉得每天活得都很有价值。

“在这样一个人为创造的社区里,这些有精神障碍的人可以有像家人一样的朋友,有生活的意义,可以受到包容,也就没有在传统意义上显得那么不正常。”这是这个社区的意义。

除此之外,作为医疗志愿者前往洪都拉斯的经历,也给戴钰带来了很大的触动。这份经历让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个国家贫穷到极致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整个国家基本上全都是那种泥泞的路,但是我们志愿者住得却很好,给我们吃的也是当地能拿出来的最好的东西,我们住在那里过的像天堂一样。但是从我们住的窗口往外面眺望,四周什么也没有,只有泥土。这种反差,让我觉得非常痛心。”

由于没有什么公共医疗健康设施,这个国家的医疗援助基本上依赖国外志愿者的输入,然而国外的医疗志愿者每六个月才会来一批。当戴钰看见当地人用西班牙语疯狂地在说他们这段时间有多么得渴望有医疗援助时,当听见他们不停地在说着谢谢、想要分享自己的事情时,戴钰深刻地感受到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很多人处于孤立无援之中。

“这也是我做科研的一个动力,虽然我做的东西并不能直接跟这些人相关,但是通过和病人近距离的接触,就会让我觉得一定要好好努力,因为真的有很多人需要帮助。”

创新:发现无限可能

戴钰从一位在波士顿大学留学的朋友那里了解到传媒梦工坊的活动之后,很快就报名了。 作为一个兴趣爱好非常广泛的人,戴钰说自己特别想在读博前去体验一些以后可能很难有机会或时间去体验的事情,也想要认识一些在各自专业以及传媒方面有才华的同学。

但其实,戴钰心里还有一个更大的愿望。她想借助媒体的力量,更好地向大众传播和普及精神疾病或者是医疗健康方面的知识,动员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我觉得媒体的力量是非常非常大的,比起一个人,一个好的媒体平台能够创造更多的可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传播媒介很重要,不同的媒介产生的感染力也很强。就是抱着这样的心态,我想要来学习一下。”

在微电影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的两次比赛中,戴钰所在小组做的选题都是和精神疾病及心理健康有关,且两次比赛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们组拍摄的微电影讲述了由于原生家庭“苛责和贬低”的畸形教育方式,父母孩子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最终导致孩子逐渐产生严重心理问题的故事,故事反映了紧张的家庭关系对一个人的精神健康产生的影响。微电影在比赛中拿下“最佳创意”“最佳视觉”等四项大奖的同时,戴钰所在小组在创新创业大赛也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戴钰说,这离不开大家的团结和努力。

拍微电影时,小组成员花额外的钱集资租更好的器材、更好的场地,关注细节,带着耐心不停地拍摄修改,一小段视频都能拍上几十遍、几十条,努力做到最好。在创新创业大赛的准备中,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各有各擅长的部分,每个人都有着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位置。“大家这一份对于自己每一个作品都要做到最好的信念,非常感染我。”团结加踏实才收获了最后的成功。

在整个小组成员共同的努力下,戴钰宣传精神疾病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初衷得以实现。

“这个主题能够引起这么多人的共鸣,我觉得它是有一个必然原因的,不管是在中国也好,还是在世界上各个国家,心理健康都关系着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何使它受到重视,如何以更好的方式给大家提供帮助,这对很多国家来说真的是一个挑战。通过这些比赛让我更加确信,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投入一辈子去奉献的事业。”

不断追梦,不断探索,在梦工坊这片造梦土地上,戴钰汲取了养分,收获了果实。她从自己所专注的领域中跳出来,从传媒的视角切入,发现了更多的可能。戴钰说,梦工坊就是一个把有梦想的人召集在一起的平台,在这里,她在努力造着自己的梦,也与更多有梦想的人相遇,碰撞出更多的美好。

坚持:不舍梦与自由

戴钰一直是一个兴趣爱好很广泛的人,而且她始终觉得自己从小到大都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学霸。

“我不太喜欢按照学校里的一套规则走,我完全是兴趣主导。一般我自己非常感兴趣的事情,我就会主动花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我兴趣爱好非常广泛,很容易对各种各样的事情感兴趣,但它不一定是学习的事,往往比较有趣的事,更容易吸引我的注意力。”

12岁时,戴钰对日语及日本文化产生了兴趣,便开始相关学习。在大学时,她又辅修了东亚研究。此外,戴钰还曾担任布兰迪斯大学日本学生协会主席。在担任主席的一年内,戴钰带领协会成员组织了许多极具创新的大型活动,寿司之夜、鬼屋、日本艺术、日本周、日本春节……并与日本驻波士顿总领事馆合作,于2017年参与举办波士顿日本节,更好地介绍了东亚文化中的日本文化。

谈及对未来的打算,戴钰表示,“我下一阶段的梦想,是做一名神经学教授,但是这还要花上至少十年的时间。我希望自己不要急躁,享受现在学习的每一步、每一天。另外还是要各方面均衡发展,能够平衡生活和工作,多多交朋友,还能抽出时间来发展自己各种各样的爱好,还是像以前一样从各个领域来关心精神健康问题,使得它更好的传播出去,以及了解一些创业公司对于该领域投资的看法等等。总之,自己还是想要保持一个宽阔的视野,全面的关心各种各样的事情。”

向梦而生,步履不停。正如戴钰所说:“我觉得不管自己的梦想是什么样的,有梦想这件事就非常美好,它能够让你每一天都充满动力的生活下去。希望大家不管到多少岁,都依旧有梦,依旧在坚持。”

本站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https://www.cctvdreams.com/5134.html
梦工坊青年人才发展中心保留文章版权、解释权以及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