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个女孩,今年2月底的时候她发微信告诉我,她做短视频通过引流私域再售卖产品的方式一个月挣了25万,而这个时候距离她做短视频也就两三个月的时间。
要不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我可能还不敢太相信一个人一个月能赚这么多,短视频真的有这样大的魅力?为了准确一点,我觉得应该把“魅力”一词换作“威力”,因为这两天看朋友圈被一篇“做mcn亏了1000万(实际是500万)”的文章刷屏,在这位老板关于赔钱经历的自述里,我们感受到了短视频的巨大“威力”,去年8月这位老板开始做短视频,到现在赔了500多万,时间还不到一年。
面对同样是做短视频但是在商业角度截然不同的两个结果,我也在想,这里面的问题应该出在哪里?
当然可以肯定的是,和“短视频”没啥关系。
因为,短视频只是工具。
如果要追溯,我觉得短视频的历史得回到100多年前,也就是1895年世界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的诞生。之前和做电影导演的朋友聊天,聊着聊着我们就说现在的短视频和当年的电影怎么这样的像,就是记录我们的生活嘛,而且时长还特别短,《火车进站》就是50秒,拍的也简单。我们再看看现在很多段子视频 搞笑短视频,跟世界第一部喜剧电影《水浇园丁》又是及其的相像,时长很短,就一分钟,故事情节也非常简单:园丁在花园里浇水,一个小孩踩在了水管上,园丁盯着水管看看为啥没水了,结果小孩一下松开喷了园丁一脸,逗着观众哈哈大笑,你发现,这样的情节在今天的短视频里我们太过常见。
最近我看到有很多网友在讨论内容形式是否过时的问题,比如写文章的过时了,得做短视频,做传统视频的过时了,得做直播。在我看来,诸如文字 图片 声音 视频这些内容形式其实并不存在过时一说,因为只要人的五官系统不发生变化,无论文字还是视频都是人在不同环境下获取不同信息的工具,只是大家的体验不同罢了。但是有人肯定会问,为什么现在做短视频就比做纯文字的流量就高呢?
我恰恰觉得这个问题不是因为内容形式,而是因为内容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导致的,而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的迭代又源于我们技术的改变。
《未来简史》里有一句话,说“21世纪将是由算法主导的世纪”,第一次读的时候我还有点不太理解,可我后来发现“算法”不仅仅只是一个数据模型,而是成为了一个深刻认识世界,更加高效解决各类问题的思维方法,我们发现数据可以指代一切,数学也可以计算一切,线上同样可以映射线下的一切。我们开始发现,从过去的靠资源型 资源位式的信息传播,开始有了靠节点分享裂变式的社交传播,一篇文章是否得以流行除了内容优质以外,还需要有更多的人去分享,假设我们把“转发”那个功能按钮给取消掉,可能很多没有多少粉丝的公号,想要获取一篇10万+的文章就变的更加难上加难。在上一个十年,内容的传播我们要感谢这个“转发”的按钮,因为这个按钮,让我们传播效率更高,传播成本更低,但是下一个十年或许甚至百年,我们可能在线上(线下依然需要)却不再需要这个按钮,因为多一次“转发”,就多一个传播节点,多增加一次传播成本,因为ai,完全可以解决寻找和推荐的问题。
当数据量足够丰富,技术工程师和科学家又写出了一套自动学习的算法,机器人准确的知道“你需要什么或不需要什么”这件事就变的太轻松简单不过,甚至机器比你自己都更了解自己。有人说,我觉得机器好无趣,总是推荐给我过去喜欢的,有时候都有点烦人。千万别担心,因为这只是机器学习的初级阶段,未来肯定会有这么一天,机器给你的推荐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不想看,只有没见过,没有你不需要。所以那个时候,我们可能不再需要别人的推荐,点个转发还浪费一秒钟时间呢,看似一秒,所有人省下来的时间和成本足以让以智能推荐模式的内容平台降维打击传统方式的内容推荐平台。
然后我又在想一个问题,如果真的到了机器把你拿捏的死死的那一天,我们是不是真的被机器给控制了。也许会,但是目前从内容创作这件事情来说,我认为机器还难做到,因为机器还没有掌握人的感觉 意识 和情绪(也许有一天也会掌握)。而真正的好内容,一定是有感觉 有共情的东西,我记得李开复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未来一定是那些跟创作 跟人的服务相关的行业很难被机器取代。十年前剪片子,我们用的是高配置的电脑,大盒子装的硬盘,我们从来没敢想过也无法想象在今天,那些复杂的动不动就让技术老师搞半天的特效,在今天随便一台手机上就可以实现,这简直太酷了。当创作工具可以变得人人可以操作,变得可以“傻瓜式操作”以后,那些有思想 有知识 想表达的人一定会像一台越野车一样开上了那片草原,这些人可能不擅文字编辑,但是却擅长口语表达,这些人没有写文章的习惯,但可以随手记录他们的精彩世界,就像第一次看到了“火车进站”,就像我们的“水浇园丁”,简单却有趣,平凡却精彩。
同样的信息,文字带给我们的想象力更强,而集合了文字 图像 声音的视频,却可以让我们的体验更多元 信息理解更简单,视频可以让我们的多种感官被同时调动,同样的信息,视频对人对吸引力会强于单一的文字或图片,看视频的人多也就不足为奇了。
没开始做短视频的人一般最大的困惑在于定位,不知道自己做什么,而做过的人一般最大的问题在于很难持续输出爆款内容。研究了上百个不同领域的短视频大v后我就发现,定位找对了,其实就会解决无法持续的问题,往往有很多人今天拍的和明天拍的都是一样,翻来覆去就是那些,大家自然会疲惫,而规律公式找对了,就会解决无法爆款的问题。有人肯定会说,内容怎样可以公式化呢?我认为当然可以,每一个个体就是因为不同的dna加上不同的算法决定的,而内容当然也是如此,只不过这个公式的参数有上万亿个,没人真正全部掌握这个公式,也没有人目前可以计算出来而已。但是,如果方向是对的,我们一定可以像拼图一样,一块一块的接近那个底层规律和事物的本质原理。有人经常说“网感”找到了,视频火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而我觉得网感就是那个我们想写还无法准确写出的公式。我其实从2015年开始就请教过清华大学做算法的同学,学统计学的同学,找过百度高级工程师的朋友,在研究内容规律这件事情上,我觉得数据是最好的老师。(当然仅凭我一己之力是不行的,我也愿意找到同伴 同仁一起做一起前行)
我最近迷上了研究自然语言处理,很多时候意识与潜意识的不同作用就会带给我们不同的结果,我们以为认认真真拍的视频不火随手一拍的就火,往往是因为我们太过自嗨而忽略了身体诚实本真的那第一刻的反应。
在内容的世界里,形式的旧和新永远都是交替存在着,因为内容形式存在的时间前后不是此时此刻形式存在与否的决定原因。
在时间的时间里,视频时长的短与长和看的人多与少,前后也不是一对矛盾体,因为有太多短视频平台里的长视频依然有很多人在看,决定人们看不看的不是时间,而是有多少有趣又有用的信息。
怎样做呢?今天在抖音看到一位博主分享了四个字,我深表赞同且赞叹不已:走心下力。
在这个回归内容 回归价值的时代,所有坚持原创 尊重规律 热爱记录的人,都一定会收获这个时代给予你的那一份属于自己的礼物。
本站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https://www.cctvdreams.com/5131.html
梦工坊青年人才发展中心保留文章版权、解释权以及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