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来信】连载二十五篇学生写给梦工坊的信

【第一篇】今夏遇,情深而

【自我介绍】

何洁琼,宁波诺丁汉大学国际文化交流专业,诺丁汉大学校园大使。第六届传媒梦工坊微电影大赛最佳女主角;印尼AIESEC公益项目国际志愿者,被评为“印尼万隆市旅游形象大使”,获全国领跑计划志愿者领袖奖;于英国诺丁汉Nuts电视台,开创了首档针对国际留学生的英文节目,担任制片、主持和后期剪辑;采访过欧盟与中国非政府间组织的民间谈话;参与筹备首届(宁波)国际短片电影节以及CCTV新节目;担任宁诺交换季组委会活动部总负责人,成功推出开闭幕式、微电影及话剧,并担任微电影的制片人和女主演之一。自小学起便多次担纲主持各级各类大型晚会和活动,被聘为市、县电视台特邀节目主持人,大学期间除各类校内活动外还曾主持奋斗大讲堂、长三角大学生创业互动论坛和酒会、英国文化领事馆宣讲会,以及各类公益活动等。

【自我感知】

(1)梦工坊提供给你的只是一个平台,一个公正而纯粹的平台,最终能获取多少完全取决于你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2)明确了自己想要什么,就得有勇气去争取,否则就永远只是看客。

(3)这确实是一个传媒实践联谊平台,人脉和实践的机会是最直接的收获。

(4)如果现在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错过了一些诱人的机会,不要觉得可惜或者郁闷,请在原轨道上踏实做好该做的积累,这样才能在机会真正属于你的时候更好地发挥,更好地把握住机会。

(5)抓住任何机会让大家认识你,记住你;刷存在感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情,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6)主持方面:多关注时事评论,多看书(尤其是经济和心理学方面的);学会观察嘉宾和评委的眼色,大方得体地打断以控制节奏;多储备一些没内容但肯定没错的话来应对空场的危机。

题记:如果你也心心念着那段日子,伙伴,请跟着大使从头再走一遍。虽然这是大使走过的脚印,但这条路上,有过你,也有着你……

【前梦工坊时代】:关注, 真诚, 积极

“琼姐琼姐,有一个叫做传媒梦工坊的活动我觉得特别特别适合你呢!”想来和梦工坊结缘,还是通过一个学妹的科普与推荐.”适合”这个词让我瞬间对这个活动上了心.众所周知,大学里不乏宝洁或者联合利华等世界500强企业搞的商业挑战赛,但值得称道的传媒类活动实属不多.经过一番网上了解,不管是这些堪称业界泰斗的导师团队还是包括微电影在内的三大赛,都很对我的胃口,所以很快就做了报名这个决定,也很快递交了申请(PS:由于分批录取这个机制,给对梦工坊有兴趣的朋友们一个提示:报名请趁早).

其实后来接到电话面试的时候我迟迟没有按下接听键, 一来是由于当时被相中参与筹备一个国际短片电影节,老板并不支持我在期间请假离职;二来是听闻这个活动是在全球范围内万里挑一百的录取率,实属不易.所以最终接听的时候其实是抱着一种特别坦然而淡定的心态,想着和懂的人聊一聊,无关乎录取与否.也正是因为这样,当时在被问到我在英国自己做节目的经历的时候真的讲得很动情,有接地气的吐槽,也有升华的感悟和总结,想来是能引起共鸣的.至于一些关于对传媒和文化传播的见解的问题,我当时着重体现的是我们学校最注重培养的逻辑.很巧的是,后来我们组辅导员(邵教主)解密她就是我当时的面试官,而且对我印象深刻(英国,做节目,文化传播), 说是”比较有想法,气场和梦工坊相匹配(纯粹),回答有条理,不慌,逻辑比较清晰,目标明确也很努力”.所以,梦工坊寻找的不一定是传统意义上最优秀的人,而是最合适的人.如果你坚信自己适合这个舞台,请放下包袱,真诚而自信的展现自我,这就是我能想到的面试的友情提示。 收到笔试题的时候正值我们专业的论文季,争分夺秒码英文的日子.五选三,三篇文章,一周内完成,我当时算是一气呵成的, 客观上是没充足的时间周旋,但主观上却是文思泉涌,因为写的都是亲身经历和所思所想,所以整个下来算是比较流畅。

录取名单还是在刷朋友圈的时候,看到组委会明空哥转发的,然而当时关注明空哥居然不是因为梦工坊,而是因为一个发布实习消息的平台,想来也是有缘的。直到现在我都还能感受到当时惊喜的感觉,甚至可以说是狂喜,是那种可以喜极而泣的感动。 其实录取以后小博就辛苦建立了微信群。刚加的时候群里还只有前两批录取的同学,大家偶尔会冒冒泡,刷刷存在感,一起吐槽在传媒道路上的艰辛,也一起给组委会无私奉献的同志们打打气。那个时候感觉真的很纯粹,因为你说的什么大家都能有共鸣,在追逐传媒路上经历的辛酸和苦闷,大家都可以真心地回应,这不是随便在哪个团队里都能收获的回响。坦白说,我当时在群里还是属于蛮活跃的,一是性格使然,本就是活跃分子;二是兴致使然,跟这帮人投缘,能说到一块去;三也是为了和大家提前熟络起来,去北京不至于太孤苦,反而像是省亲。虽然后来群里人多到上百了以后,每天起来都显示未读“…”,但也会点开,在新人进群的时候暖暖场,让新人感受到我们的热情,聊天嘛,重要的是氛围。其实很多时候,刷存在感没什么好丢脸的,让大家认识你,记住你,这是更好地融入一个团队的要诀。

很虐心的是,预录取之后还要经过一次筛选,所以不到最后一刻是没法心安的。还记得那天我感冒了躺在床上,睁眼就看到群里在讨论最终确定邮件已经发出的消息,一直没敢在群里吭声,默默看着大家一个个报喜,脑补了各种可能和各种心理调整方案,悬着的心直到邮件抵达的那一刻才落定,那是一种比生病更甚的煎熬。但所得机会的宝贵却让我们倍感珍惜。我们穿过两万多的人海欢聚北京,为了相同的传媒梦而奋斗。虽然还未聚首,但已被你们深深感动:那些在群里和私下问候洁琼姐姐的,因为各种原因放弃而说再见的,第一次说要一起努力的,还有那么多组委会的工作人员们。

其实梦工坊还没有正式开幕,我们的团队合作就已经拉开了帷幕,也就是主题曲和祝福视频的创作。虽然当时在电影节实习,每天有很多翻译和文案的工作要做,但梦工坊的一切都是我任务栏上置顶的一项。每一个任务我都积极加入。就像是看到自己孩子的成长一样,每一步都不想缺席,都想贡献一些什么,留下深深的烙印。虽然电子琴钢琴学了几年,但还没到能写词谱曲的境界;算是学过一阵民歌,想来可以投入到演唱。整个主题曲的创作过程倾注了太多人的心血(尤其是作词作曲的百舸,靓靓和钟媛),相信组里的每个人都看在眼里,一轮轮改词,一次次投票选风格。过程中不可避免有过争执和取舍,那种纠结和憋屈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懂也能体谅;其实也正是因为这样让我们有机会更了解彼此,也让最后的成品更加完善和饱满。知道自己的声音入选了以后,我不知道私下练习了多少次,从寝室练到公司,从白天唱到晚上。到最后,不管是室友还是同事,都能哼出旋律,甚至唱出词儿了,也是蛮拼的。不过最后在成品里找自己的声音的时候,还是会甜蜜地笑出声儿来,不停地回放。说到祝福视频其实是很遗憾的。当时为了光线好,特别挑了两三点的时候去拍,大太阳晒得我睁不开眼,还要故作优雅地一次次矫情,想着能让梦工坊收到自己的祝福,再作也无悔了。特别听话地按照博文的要求拍摄并且按时上交,然后满心欢喜地等视频。愣是最后视频里没看到自己的身影,后来博文告诉我,压根儿就没收到我的视频。所以这里再友情提醒一下,上交的任何材料都要记得确认一下对方是否有收到,这种遗憾是很无力的。 梦工坊开幕前一周,分组结果出来以后各个小组基本上就开始展开了对三大赛的讨论了,每天晚上头脑风暴,倒也是很温馨。因为之前在英国交换的时候在电视台做过自己的节目,课程中也有过类似的项目,所以受组员们信任而负责了我们组新节目研发这一赛事的准备。其实当时白天实习,晚上熬夜讨论,也是蛮辛苦;但每次都能在不同经历和背景的伙伴身上受到一些启发,也是很富足。所以我总说,传媒之所以消耗时间精力却始终吸引着这么多人,是因为它总能带给你成长和满足感。不管是讨论的时候从伙伴那里听到的闪光的点子,还是自己的策划被得到认可,就像是一起孕育一个婴孩一样幸福。感谢这个平台为我们筛选出这一一批志同道合的伙伴,彼此心有灵犀,这样的合作,再愉悦不过了。

除此之外,我还参与了开幕式表演的征集报名,就像我之前说的,梦工坊的每一步我都不想缺席。当时入选了朗诵组以后便开始了每晚相约11点的线上朗诵磨合。现在想来也是极浪漫的。当时虽未见过本人,却已经被队友们富有磁性的声音和一定的朗诵功底所征服,到底是千挑万选出来的,合作起来有一种畅快感。

【遇见梦工坊】: 归零,纯粹,挑战

7月19日,我提前抵达了帝都,秉持我一向的原则:要想更好地融入团队,早到是第一步。在这个被我们笑称为“百人网友见面大会”的地方,每来一个新人都是那么新奇,“哎,你是那个XXX嘛(微信名)?”好在我微信玩得勤,头像记得牢,纯属自来熟,其实也是一种功课。 22日开幕式那晚的演出还是挺让人眼前一亮的。朗诵组的我们五人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我擅于煽情,博文偏重沧桑,宇航长在激昂,文月优于婉约,陈胜主控沉稳。整个画面还是和谐而又美好的。从导演到演员,都是梦六的学员,彼此尚不熟悉,却还是通力合作,发挥所长,把整个开幕式打造得像模像样的。

现在回想起来,第一次有机会在梦工坊主持只是当时宝强哥在看完我们朗诵彩排后简单的一句:“会主持吗?”然后就很信任地把第一天的导师讲座交给了我和宇航。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哇,宝强哥,你也太信任我们了吧,都不用看一下我们以前的表现吗?继而想的就是,既然如此信任,那势必不能让宝强哥失望了,况且,作为在梦工坊的个人主持首秀,自然要拿得出手。由于是第一天的讲座,没有先例可以参照,只能自己摸索主持套路。那天晚上,凌晨时分,在室友们都睡了以后,一个人额外对胜春老师做了一系列的搜索了解,还记得最后正式主持的时候非常煽情地讲了一个关于大雨冲走车牌的故事,逗乐了不少观众,也在最后的反馈中得到了组委会的认可,想来还是很欣慰。

宝强哥每天都在强调,“导师们的讲座比三大赛还要重要”,对于这种启迪性指引,我很是认同。每一堂课的讲师都是来自传媒、经济、法学等不同领域的业界泰斗,在他们的身上,我们不仅可以学习到最有用的专业知识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对家国的思考,对人性的解读和关怀。非常庆幸自己一开始就意识到了这一点,笔记做得很认真,互动提问也很踊跃。每个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尤其对传媒充满了好奇,却总是苦于无人问询,而梦工坊的导师讲座无疑是最合适的平台。经验丰富的导师通常都能给我非常具体而有针对性的回答,所以每一次被解答,都有种醍醐灌顶的通透感。看到最后厚厚的笔记和导师们的签名与寄语,也是满满的收获感。 说起演播厅特别节目的录制,我要特别感谢萌羊组长对我的信任,自发积极地为我争取主持的机会,真的很惊喜也很感动,当然也很庆幸最后自己在选拔中没有让你失望。录制的那一天,不管是进门时注视着“CCTV演播厅”这几个字,在化妆间对着镜子里的自己微笑,还是录制时自信地站在舞台的中央,我在心里默念:这一天终于来了,作为一名主持人站在CCTV的演播厅里。或许这只是一次青春的演练,甚至没有过一次彩排,但每个人的付出和优秀点亮了这个舞台。美女评论员,观察团,主持人,策划,导演,以及所有的工作人员和观众,大家都是辛苦但却享受着。真的很感谢梦工坊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实战的平台,让我们有机会真正地了解一个电视节目的录制流程,这么近距离地接触梦想。不敢说最终节目播出的效果会如何,但这种仿真性已经带给我窒息般的满足感。此外,抛开没时间准备和身体状况不佳等客观因素不说,我也感受到了自己离一个专业主持人的差距,得体打断和掌控节奏的能力确实有待加强。

谈起最难忘的事,我首先想到的是新节目研发大赛。当时除了承蒙组委会错爱,又一次担纲主持以外,还和斯亮、贾神一起负责了我们组的讲演。这份策划可以说是名副其实地汇聚了组内每一个小伙伴之力,大家或多或少都参与了其中,因为涉及到职业和感情,大家讨论的时候总是有吐不完的槽,气氛热烈难挡。但当评委指出我们想法是好的,但可行性存疑的时候,我突然觉得那是我的责任。是我把大家引到这个话题上来的,让大家都充满了期待,但却没有替大家考虑周全,造成了最后的失望。是伙伴们充分的信任和支持给了我责任感,真的很沮丧,没有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卷。但确实,一起努力奋斗的时光,是开心而尽兴的;那可能是比结果更恒久的慰藉。更何况,评委的点评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指引和启示,失败比成功更能教会人许多,铭记更多。想想当时,上一秒还在看着朋友圈评论抹眼泪,下一秒就要面对着镜头自如地主持,那种百感交集的状态真的是说不出的复杂。但我很庆幸,四组的伙伴一直陪在我身边。 微电影,那不夸张地说,绝对是我们组创造的最值得骄傲的神话。一直挺喜欢表演,之前也小打小闹地拍过一些视频啊,微电影之类的。但在人才济济,美女如云的团队里,自告奋勇试镜,其实还是需要一些勇气的。毕竟大家都不熟,最后能入选女主,还是有些小激动,即便要梳马尾,穿运动鞋,走青春靓丽风,也是豁出去了(因为这完全不是我平时的着装风格)。整个拍摄真就是见缝插针,除了日程表上设置的一个上午以外,所有时间都靠午饭和晚饭点来挤。但大家的配合都是出奇的默契,各展所长,各司其职,效率神高啊!不管是凌晨三点在过道里录旁白,还是三小时睡眠后六点起床外拍,一切看起来辛苦甚至超越生理极限的项目我们都乐在其中。在这里不得不膜拜一下王导和易摄像的专业性,没有他们自身的专业素养、经验以及熬夜剪片的敬业精神,我们不可能进行得那么顺利和有条不紊。当然还有各位编剧、制片,以及我们两个业余演员的全身心投入和配合,想来还是觉得很温馨。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创作出这样的作品,真心连我们自己都感动到了。虽然最终获得了团体铜奖,但却包揽了所有的单项奖。坦白说,在最后星光晚会上公布单项奖获得者名单的时候,虽然身为主持,但结果在搭档手中,所以我也是窒息聆听的一份子。当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编剧和最佳男主都花落我们组的时候,说实话,我的心情除了替大家激动还有一份对自己的担忧,确实,大家都太优秀了,相信每个人都不敢想自己会不会拿奖。但当最后听到搭档说:“最佳女主角是我们的何洁琼!”的时候,我真的是激动地捂着嘴说不出话来,真心是要哭了!我现在明白电视上颁奖典礼,获奖的那些明星激动的表情真不是演的。想来也是感谢王导对我的严格要求,以及几乎没有的台词,整部戏大多是用神情来完成的,说实话当时也是难死我了,但确实是磨练实力啊。

最后一天讲座,宝强哥告诉我这一期要录制,所以又把主持的重任托付给了我。而当时我还肩负着星光晚会小组节目的编排任务。我的性格属于,宁可逼迫自己也不辜负别人对我的信任。所以即便是前一天晚上又排节目又写主持词忙到五点半睡,八点照样硬着头皮起来主持路彬彬老师的讲座。实质上是很神游的状态,却要强打精神对着镜头调整到兴奋状态,这真心是一种需要修炼的功力啊。虽然小伙伴们都说挺不错的,但我自己还是觉得有些力不从心,明明可以做得更好,有点儿愧对组委会的信任了。 星光晚会对我来说也算是个波折的故事。一开始就没参与主持人的选拔,因为考虑到应该把更多的机会让给别的伙伴,而我于此,已经很幸运了。但直到最后一刻,导演组出于各种考虑还是找到我的时候,说实话,我还是有些欣喜的,但同时也是压力倍增。最后演出的那一天,由于中途小组表演时紧急换装,慌乱之中遗失了主持的礼服,好在斯亮把她的红色礼服换给了我才得以支撑下半场的主持,但当时穿着便装跳脚的焦急状态直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好在客观上讲,不管是主持还是小组节目,都比较顺畅,组内伙伴们也跳得开心;但当一切接近尾声的时候,却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涌上心头。

这十天很短,我们还来不及和每个人打个照面就已经到了挥手告别的时候,东亿园还没逛遍,食堂的早餐还没吃全;这十天又很长,除了每天十个小时左右的讲座,一部微电影,一份商业策划和一份新节目策划,我们还录制了两期演播厅特别节目和一场星光晚会。其实我很庆幸,不管是组委会还是梦工坊的伙伴们,都非常信任我,愿意把很多机会交给我;于我自己而言,想要的就去争取,获得的就努力把握,回头看也是精彩丰富得了无遗憾。所以如果你真的热爱某些事情,请让大家看到你的渴望,如果你真的合适,梦工坊的每一个人都会愿意帮助你圆梦。

【后梦工坊时代】:机缘,取舍,感恩

就像宝强哥说的,梦工坊这十天的结束不是一个终结,而是一个开始。我至今都认为我当时做的最明智的一个决定就是在北京多留一段日子参观学习,虽然因为要开学没办法进行长期而稳定的实习,但在北京多留的一个多月里,我的所见所闻和体验收获是大大超出我预期的。 首先是宝强哥交代的任务,负责联系8个智慧与美丽兼备的留京妹子去录制中国教育台的一档叫做《老师来啦》的节目。节目的嘉宾是梦工坊的导师,前教育部发言人(现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老师。虽然要吐槽一下北京这个城市真心好大,去录个节目还要打着出租找地铁站,然后坐个n小时的地铁跨越半个北京城,但不仅能有录节目的体验,还能再一次听到自己非常喜欢的导师的讲课还是觉得物超所值。因为相关性高,从老师的经历分享中可以学到很多,一些长久存在的疑问得到了解答,也看到了很多关于努力方向性的东西。

不管是和老师以及节目组编导珊姐这样的前辈沟通,还是和几位梦工坊姐妹的交流,都给我一种与智者对话的快感。珊姐总是会跟我们吐槽一个女编导的辛酸,但也会很仗义地说:想实习随时找我。也正是因为这一次节目录制,我得到了旭明老师许诺的三本书。

接下来,通过鲁约史大哥以及杨访马老师和涛哥的帮忙,又先后参观了《鲁豫有约》和《杨澜访谈录》的录制。鲁豫姐和杨澜姐毫无疑问是中国访谈类女主持的杰出代表。前者随和而颇有亲和力,后者优雅而气场强大国际范儿十足,都是我喜欢了很久的业界偶像。鲁豫姐在节目现场温和而自然,即便嘉宾钟丽缇带来了两个不太可控的女儿却还能很得体地掌控节目节奏,这是我特别需要学习的地方;杨澜姐在现实中也给人一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女神感,一直优雅地忙碌着,让人不忍心去打扰,而对于用词和拍摄却始终斟酌再三,态度严谨,自我要求近乎严苛。这两档访谈类节目能走到今天也是凭借着各自不同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备受改革压力。不知道小辈要修炼多久才能到前辈的境界,唯有好好积累和学习。史大哥,说好的要一起为我量身定做一档节目,期待着将来的某一刻会有实力去实现;马老师,您那一个电话的真诚分享和解惑指引,让我获益匪浅,也始终铭记于心。 对于走进CCTV总台,只能用“情深而缘起”来形容。

和CCTV新闻中心主任编辑王阳老师的渊源要从梦工坊讲座那天说起。说来也巧,您恰好坐在我的左后方;说来也是大胆,我很直接地向您讨要联系方式;说来也是意料之内,您果然委婉地拒绝了我。但这些都不重要,不经过些波折与尴尬,不留下点印象和好感,凭什么有超出他人的收获。同样还是在课堂上积极提问互动,课后主动跟进,终于在最后得到了一句:结束后找我。之后多次锲而不舍的跟进才换来了最终走进CCTV的契机。除了体育频道,少儿频道和行政办公室搬迁到了大裤衩以外,新闻中心等核心部门还是驻守在老台的。激动的是,除了和欧阳夏丹等知名主播交流之外,我们还登上了设备最齐全的CCTV中文国际的主播台,一种神圣和庄严感油然而生,看着各个机位、提词器,想象着录制时紧张的刺激感,那是一种血脉膨胀的鲜活感;王阳大哥还用即兴播报来考验我们,并邀请了一位知名记者跟我们分享他的一线故事,一切的交流都让我感受到新闻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新闻敏感度,看到自己的差距和上升空间,同时也再一次明确了努力的方向;说实话,老台里的各个部门都如同那天在梦工坊讲座视频里看到的一样,条件有些艰苦,计算机一台挨着一台,还得靠抢的,但每个人都各司其职,忙得井井有条,我确实有力地感受到了作为新闻人,强烈的敬业与奉献精神。感动,并且肃然起敬。 之后在朋友的带领下参观了光线传媒,感受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一种氛围。光线的整个装潢给我一种很现代的梦工厂的感觉,色彩很明丽。墙上贴着柳岩等光线女主播的巨幅照片以及各大光线参与制作的热门电影的海报。年轻的实习生居多,氛围也要轻松得多。朋友所在的组是《中国娱乐报道》,刚好也是那天来吃饭的雷环姐主持的节目,很是有种亲切感。 最受宠若惊的一次经历当属受邀主持奋斗大讲堂第二期暨中国海外置业投资高峰论坛和晚宴。本来只是担任分会场的主持,却只因为刘英男老师的一句:“她英文好,让她上”而走上了晚宴的大舞台。从早上六点起床挤地铁到晚上十一点收工,蹬着十多厘米的高跟鞋整整忙活了一整天,但荣幸感却丝毫未减。站在媒体人的圣殿梅地亚中心,以一个主持人的姿态,带给大家欢乐,也感受到了大家的热情和喜爱,会觉得一切的付出都很值得。后来搭档告诉我,这个舞台平日里是董卿和白岩松老师他们站的,顿时有一种膜拜的神圣感。活动结束以后,栏目组的很多前辈都给了我很高的评价,十分支持我在主持的道路上走下去,并建议我选择国际范儿主持这个定位,她们基于丰富经验和阅历给出的建议确实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信心。我很清楚,不是你喜欢的事情你就一定合适;但既然有幸适合了,就一定要努力坚持,积极争取!也是通过这一次主持,我认识了一个毕业于伦敦政经的就职于联合国的法国人,并且很荣幸地拿到了他的推荐信,确实对我申请伦敦政经的双学位带来了帮助。所以说,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更多的人和事物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最后的半个月,主要是和梦工坊的伙伴们一起参与获奖新节目《玩转潮企》的筹备策划与实际拍摄。说实话,我们对节目的结局都没有太大的把握,但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有平台做支撑,即便是最终失败了,能体验整个做节目的流程,感受需要经历的挫折,也是一种直观的收获。从一开始学着做预算,写策划,开编前会;到去中关村置办设备,买google glass;再到去奋斗栏目组实习,参观《奋斗》和《商界传奇》的节目录制等等,所学到的社会经验和实际操作知识绝对远胜于几年的课堂教学,哪怕是单纯听组里前辈的吐槽也可以成为学习点。所以,真心很感谢栏目组里愿意跟我聊天并给予我莫大肯定和鼓励的前辈们,谢谢你们让我坚定了梦想,那是我现阶段最需要的力量。

在传媒以外,我还有那些属于友谊的日子:拍过写真的798和蓝调薰衣草园,游荡过的后海和南锣鼓巷,夜游过的天安门和长安街,还有蜗居过的外国领事大厦和定福庄。那些留京的日子,一个微信就三五成群,好到感觉永远都不会分开一样。总是习惯用照片来记录回忆,想起每一次聚会大家开怀的那一个个梗,如此纯粹而无忧无虑的聚会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机会重演;但庆幸的是,这个夏天,我们有过。虽然人数在一次次减少,但感情却在不断加深。有人说过这样一段话:人生就像是乘火车。每一站都有不同的人上车,下车,陪你走过那么几站。有的聊得很投机,有的可能始终都没说过一句话。但终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终点站;我们,终要独自前行。特别庆幸在梦工坊这一站,遇见了太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虽然留恋,但也知足。想来只能期待于保持联系,或是节假日的问候,或是无聊时的扯淡,亦或是最简单的朋友圈点个赞,大使都在默默地关注你们的生活,只希望在好久不见重逢的那一刻还能微笑着对上彼此的特点。希望你们不经意想起大使,或是洁琼姐姐的时候,会有暖心的微笑。 这个夏天,很多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就都这样静静地发生了。也曾自问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出挑的外表,没有出众的专业素养,何德何能?王阳大哥告诉我,是你我有缘。除了荣幸和感恩,我还能说些什么呢。今夏遇见梦工坊,情深而缘起。 梦六学生:何洁琼 2014/10/15

【第二篇】我愿将气回安静的力量

【自我介绍】 身在“政法”,法治的理想照亮梦的前方;心系传媒,不曾淡忘铁肩担道义之梦想。愿以传媒人的身份,为法治天下贡献一份力量。 喜欢在各种尝试中发现不一样的自己,伪学霸、混社团、录节目、做主持、去旅行、爱公益。最幸福的事,还是看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 我是徐芮,来自中国政法,愿成为一个心灵的问候人与聆听者,静静倾听大家遗忘的声音,背一把琴,弹暖心的歌,传递给大家。 落定在生活的每一处,各式各样的节奏,让我品味着生活的不同感受。而幸福之感动,总能在自己书写的文章化成 先哲曾有言“道生法”,我的道路是法治的方向,而对于法的坚守,是我追寻道的执着。犹如往者立身行道的步伐。不仅于己,亦愿关怀天下。而传媒人的身份,正是我心系他人的抉择 。 梦工坊, 我愿将你,作为一个开始 我愿自此做一个实践者,而不是梦想家 我愿将你给的所有荡气回肠,转化为安静的力量 生如夏花。

红毯.星光晚会.海底捞.三里屯.天安门。当梦工坊带给我的酷炫画上一个完美句点,当我拉着行李箱在地铁站与同伴们告别终于一个人向前,怅然若失而五味杂陈。是的,十天一梦,荡气回肠。这个夏天,梦工坊带给我值得一生珍藏的回忆,有关风生水起这个夏天,有关浅浅淡淡的思念,更有关心底的鸣响。 一路向南,全无睡意。十天的点滴一一浮现,我不想将这十天变成梦中的狂欢,不想让这荡气回肠在北京拥挤的地铁中一点点消逝,不想让梦想者的宣言在熙熙攘攘的嘈杂中失去最后一份纯粹。更不想,传媒梦的契约只是一纸空文,我却全然没有了力量。 填报名表时,我并不知道录取率会低到两百分之一,也因此少了许多的深思熟虑和忐忑,谢谢自己的无知无畏;人人主页看到前几个批次的录取名单和简介,看到了哈佛耶鲁各路大神,看到了各种让我膜拜的经历,发呆三秒呵呵一笑手机锁屏下楼吃饭明年再战。 所以,收到录取邮件时,我以为,重要的,和很久以后我仍然记得的,会是这份幸运和一段说起来、听起来、看起来很牛逼的经历。而现在,我很庆幸,我更珍惜的,是静下来去感悟所收获的种种。

大爱清尘,大爱无声。“记者首先应该是一个人,其次是一个公民,其次才是一位记者”,王克勤老师的话说的质朴实在。他没有说我的新闻梦,没有告诉我们铁肩肩道义,棘手著文章,没有讲他那些个丰盛精彩的经历有多风光,也没有讲被迫离职有多无可奈何。他在为尘肺病人做着什么,我想,这就是最感动我的,最为安静的力量,最为真挚、执着的梦想。能救一个是一个,不宏大甚至称不上梦想。眼含泪水,面带微笑,毅然前行。梦想从不是说出来的,是一步一个脚印做出来的。他的信仰便是他心中的绿洲,而思想的骆驼队是走不到的。 二十岁,自然是最为热血沸腾的年纪,热血沸腾到初生牛犊不怕虎想踏遍世界每一个角落,一点烟火便能触碰我们全身的神经让我们发出掷地有声的梦想宣言。我更怕自己变得喧嚣聒噪,不安静的力量让我迷失了方向。我怕自己高喊着法治天下却说不出中西民刑究竟差别几何,我怕自己学老师说要用情怀做新闻,却连静心安静读书都不能。怕只顾梦想的高远而踩不稳脚下的路。

我们说着谁的青春不迷茫,在微博微信的陪伴下度过整个课堂,耳边充斥着种种喧嚣,却再也无法坚定心中最初的梦想。我们想要的似乎大多,雅思托福GRE,注会口译BEC,证书一摞摞越来越厚,心灵却越来越贫瘠和无助。我们了解万里之外的曼哈顿大厦发生了什么,知晓非洲草原此刻奔腾而过为何,关于心底的呼唤,归来在何方。却没有了答案。 我细数着梦六的23位导师,踽踽独行或抱团取暖,他们一直在向前,在推动中国向前。一个信仰会激励千万个信仰,散出满天的星光,却在黑暗中不经意的一抬头,看见璀璨,遮盖偌大天穹的每个地方,那是所有人最崇高的信仰。 宁静致远之时,心中总会有莫名的感动。就像此刻,窗外可人的月亮。每当夜幕降临,你总是静静地挂在树梢,用淡淡的目光俯视大地。每当注视你的时候,即使再烦躁的心情也会化为一缕青烟。因为在你的身上,我看到的是一种心如止水的恬适,感受到的是一种泰然自若的安然。几多月圆,几多月缺,饱经千万年的风霜,你依旧是那么澄澈、明亮。即使喜怒无常的天空呈现给你的不是笑脸,即使调皮的白云遮住了你的面庞。你有着湖水一般的平静,有着高山一般的稳重。 思绪飘飞…… 启程前,两万分之一百的选中比率让我无比期待这个夏天的绚丽,期待一场思想的盛宴,期待一场心灵的洗礼。 大幕拉开,朝思暮念的导师,高强度的比赛,常常不足四小时的睡眠,凌晨的夜谈与情感讲坛,激烈的争论与头脑风暴。我唯一确定的是,这是遵从我内心的选择。

后梦工坊时代,散作满天星,后会有期。我坚定的相信,在世界的不同角落,定有人和你一起,有着同样最为纯粹和坚定的渴望。带着梦工坊赐予我们的翅膀飞翔。 梦工坊,谢谢你给的温暖与厚度。

【第三篇】房

【自我介绍】唐羊,高中生预备党员,毕业于北京人大附中。现为西南交通大学,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本科双学位项目交换生,求学于美国首府华盛顿,学习国际事务专业。 自幼忠于文艺,曾为人大附中艺术团舞蹈团团长,参演央视春晚、六一晚会、315晚会、少儿频道开播等大型晚会数百余场、多次获全国、市、区舞蹈比赛一等奖;声乐、钢琴均通过中央音乐学院最高级九级;曾在国内外中国大使馆、国家博物馆、中国剧院、中山音乐堂等地双语主持,演讲经历颇丰。受国家文化部、教育部派遣,曾出访美国、英国、希腊、埃及、香港等地进行比赛、及文化演出交流活动。 但无论海角天涯,纵使眼底风光无限,也会常常念想着北平胡同串子里的味儿。未曾想过有一天会在纸上过日子,好文耕笔纯属无心插柳。如今刚碰二字头,却已羞于提起自己十八岁时,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个人首部散文集《翩翩起舞——一个人大附中女生的触世报告》。 与传媒梦心事亲密,一见如故。即便世人趣舍万殊,静躁不同,与其的缘分也全凭造化。但努力把握当下,坚持一份热爱吧:人间的无常逐一升起和熄灭,我对你的赤子之心永存。

躁动的夏日掠过,蝉鸣减弱,一四年的秋天还未开始燃烧。 距离北京远了,暂时挥别梦工坊也有些日子了。一般来说,这时候还未交出来感想的,只存在两种心态:一种是极力对文章雕琢千遍、欲博得满堂彩的;另一种是甘愿被时光遗忘、直接随风逝去的。我现在才动笔,偏偏属于第三种。在科技的依托下,我几乎是完整见证了所谓“梦工坊时代”轰轰烈烈的前、中、后期,这似乎算作是一种带有承接性质的仪式:条件适中,时间充裕,过程完整,沉淀物丰富。 “传媒梦工坊”这个青年品牌,如今已是第六个年头。都说平台决定视野,传媒梦工坊让每一个融入者心里总有“风景这边独好”的优越感。当然,能在这里碰上的,自身素质和能力固然毋庸置疑,但也不能完全排除运气的成分。两百比一的选拔比例,还是有些概率因素。但茫茫人海,自己默然度过千日,如今和有缘人短暂欢聚,之后又分离至世界各地,这份机缘的美妙,自然是不必多说。

我内心无比理解那些高呼“青春长久、友谊万岁”的字句,就像是千篇一律的路数,即使制造不出思想里的新鲜,但身为过来人,感情必然是真切、踏实的。 就是这么一百来号人,在满打满算的十天十夜里,主要忙活了这么几件事:听了各界诸多导师的讲演,圆满了创业大赛、新节目研发大赛、微电影大赛这三大赛事,外加自制节目的录制。这些项目无疑将我们分门别类,随后大家便齐头并进、如火如荼地干起来。于是,走了、见了、过了这一回,如今也得来了的几点粗浅的感受。 首先,说说包罗万象的传媒。 其实,这只能算是我的老观点,不是今年一时兴起。我自幼凭借各路文艺活动起家,十几年来,可谓鲜花与严寒并肩,掌声与风雨共济。任何人都懂“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可没真正熬过来的,不过就是路过看看,随声附和罢了。从自身出发,无论是舞蹈、主持、声乐、钢琴,当在某个平台将这些才艺展露于人前的时候,明丽的灯光打在脸上,面对台下的漆黑一片,心里想着付出这么多心血就为了这一搏,定要拼尽全力,做到极致,把艺术的美与欢乐最大化地传递出来。

我时常想,这大概就是表演者在台上、人前追求的境界了吧。但在听了众导师轮番发表肺腑之言、和朋友们共同一次次扛起关于传媒幕后的一切,除了对自己说句“Too Young Too Simple”之外,别无其他。先前我所经受的,无疑仅仅是一个久经沙场的荧幕表演者,对于把控舞台那点事儿,绝不足以撑起我对“电视传媒”的理解。幕后的世界,可谓别有洞天。 “媒体”这一行,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传煤”,新闻靠跑、编辑靠熬,无非都是拼体力、耗能耐。我们在今年夏天忙的那些,只能算作对于媒体浅尝辄止的摸索。世界可能是混沌的,但希望却是明亮的。可以说,从荧幕中传递出来的每一份情感讯息,无论是悲喜交加、还是酸甜错落,都是凝结着制作团队的心血、智慧、评估、分析、以及再次创新和进步的机遇。文案里的每个字、头顶上的每束光,都需要孕育者白手起家、亲力亲为。所以说,观众是幸运的,但也是冷漠的。大多时候,观众们并不是不愿意赞美幕后的雷锋们,而是选择根本不去关注。良辰美景奈何天,为谁辛苦为谁甜。正是因为表象中的光鲜亮丽和炙手可热,一大波年轻人才会扛着枪、举着炮弹疯闯进来,进来了,随便观望一圈,也能在瞬间感到孤独与寂寞。所以说,思索幕后和人前的关系,把这道理琢磨明白了,依旧坚持冲来大干一场的,即使不是斗士,也能称得上是可歌可泣的勇士了。 然而,在此领域中如何“为之”,真正想把“传媒”这种精神纲领付诸于实践,将其做活、做精、做出值得外人评头论足的部分,远远逾越在自身想象之上。

可以说,抓住生活里创新的价值点,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拓展和挖掘,以一般人的知识储备、思想境界,往往无法企及。 我曾在活动结束后来,有一次和央视幕后名人王阳老师开玩笑。我说:我觉得外界给您贴的“温暖如阳”的标签是有点问题的,新闻人哪里能当“暖男”呢?就算是直指人文关怀的立意,说些围绕情怀的东西,但您其实不过在有温度的揭穿社会罢了,方式上更加注重情感的浓烈程度,而与“暖男”的定义差之千里。” 这位“大众男神”当时就乐了,随即说:小姑娘,我觉得你分析的还挺对。 由此推断,思想碰撞时的大千风景,定是不胜枚举的。 樊登老师以主持为本,但用读书会的形式抒发胸臆,文化气息值得传播;胜春老师宛如一阵春风,他用心理学的方式解读采访中的对话,尽显对于人性的延伸;陈光标老师的讲演现场别开生面,让我意识到,即使窗外波澜四起,但他在屋内对于善举的激情澎湃,确实拥有征服的魅力,不然标哥牌“雷锋包”也不会被大伙争相背起,甚至还炫酷地走遍世界;王旭明老师人生中的“几进几退”都带有传奇的成分,关键是他“杰伦迷”的身份,迅速和青年人分到一个阵营;加藤老师翩翩儒雅的形象,几乎让所有姑娘们为之倾心,不过从其身份出发,看待一切问题的视角确实值得推敲;王阳老师从来不必多言,个人魅力便是其最好的注解;王克勤老师作为当代中国、调查记者里程碑式人物,大写了历代新闻人都应恪守的媒体道德底线;马敬军老师像是正乘着传媒的白马,驰骋在青春的疆域;路彬彬老师作为导师里少有的女性代表,现身展演“女人当自强”的精神准则。 我总想,这些导师之所以能为我们引路人,我相信他们所游历的风景,一定是我们不曾预想过的。所以在他们追求的境界层次里,与其探讨任何话题都是需要再三思考的。无论舆论的漩涡把他们拉向何处,我都认同宝强哥说的,导师是引领青年价值观走向的核心,是这个平台最根本的支撑。尽管如此,十天马不停蹄的视听盛宴是丰硕的、充盈的,然而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能吸收、消化、延续多少,就全看各位造化了。或许走得越远,才能发觉自己懂的实在甚少。 不过这次,传媒这扇大门,对我、对我们、也算是敞得够彻底了。

其次,论论光芒四溢的群体。 精挑细选出来的梦工坊学员,是我近两年见过的范围最广、最集中、最带有竞争、冲击性的“高精尖”的群体集合,亦如一片苍翠繁茂的郁郁森林,也如一群蓄势待发、摩拳擦掌的“洪水猛兽”。过度的“个人主义”流露出的自信、不服输、渴求一切机遇和可能等等特征,也是当代精英阶层青年们最显著的群体符号。然而,过于积极入世的价值观,我时常在内心感到惶恐无措:目标、机会、成就、平台,这些对于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苦苦寻觅,恐怕是无法塑造一个真性情的自我。当注定强强相遇、强强联手的时候,很多时候展现出的真实面貌,其实并不是“遇强则强”的道理,而是关于争与不争、有你无他、进退两难的窘境。 “芮成钢事件”似乎在最对的时机,给每一个于现世摸索的年轻人敲了警钟,坚决不做“精致的利己主义”,在梦工坊、以及梦工坊之外的风口浪尖迅速流传开来。在那些高压的日子里,“纯粹”、“情怀”、“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曾一度被梦工坊人所标榜。但究其背后的本源,正在一步步走向成熟、迈向社会的我们,是否还也会为了那些悬浮的名利和金钱,夸大的体面与虚荣,无谓的炫耀和叫卖,而徘徊在朋友圈、微博、人人等社交媒介、立志隐匿于伟大的互联网时代呢? 即便事实如此,但我依旧认定,年轻的最大资本,就是依旧拥有机会和光阴,来进行未知的尝试,不论对错。或许我们如今一切欠缺考量的匆忙和冲动,都是可以被体贴、被包容、被谅解的。

同样身为九零后,在二十年的过往里,我既见过前进一步的绝壁奇观,也看过退后一步的白云蓝天。但常常翻出学过的课文,品诵古人的智慧,就会理解:“入俗”与“出世”的抽离和缩放,都是人生长途上的修行。可以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亦或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总之,结局都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梦工坊里面的每个个体,都如星般闪耀。当我看到你们引吭高歌的面庞,听到你们觥筹交错的声音,这貌似都在提醒着我:时代的洪流严肃而湍急,它淘尽了万千无言的砂砾,却正推着我们一路向前。 很多时候我都感慨,道阻且长,恐怕我这一辈子、都要在追求“知行合一”的道路上碌碌了吧。在这个不管是小时代、大时代、好时代、坏时代的黄金时代,我都真诚祝福各位—— 惟愿所有人前程似锦、春风得意之际,还能惦念起一份、更为厚重的考量。 最后,谈谈波澜壮阔的梦想。 梦想,这个在当代社会里,被我视作最廉价的词语,却像是拥有无尽的魔力,奇迹般地给予世人一次次美好的幻想。如今四处张贴的“大字报”上,宣扬的是“年轻人需要做梦,青年人敢于做梦”的口号,我们到底该梦什么,到底应该怎么做,我断言社会中存在的注解无数,鸡汤也够喝,在这里自然不必由我多言。 尽管如此,我仍对这个被过度翻炒的词语、保留最初的质疑,因为我坚信在“梦想”到来之前,有一些脚踏实地的东西,更加值得被肯定、被推崇。细微处的感动、热烈、爱意;积累时的满足、进步、喜悦,这些细小的东西常常带给我无法言说的感觉,让我成长。即使老师从小就鼓励我们,要立长志、树远志,但若过分高举这些旗帜、多念标语式的口号式,那梦想就如虚无的倒影、无基的山河。

在后梦工坊时代,因为一些朋友选择继续留下实习、打拼一段时间,所以也流传了一些关于北京这座老城的说辞,版本、褒贬不一。诚然,这是我第一次真切体会到同龄人,对于理想的寄居地是那么炙热、对这座城市的诉求是那么强烈,满满都是飞蛾扑火的坚决。 我在这座城市里长大,也曾向他告白过很多次。 我曾说过,“透过城外人的一幅幅有色眼镜,这座恒久处于风口浪尖的炙热城池,自古到今,其绚丽诱人的传说不胜枚举。然而只依附于这座城市的华美特权,也犹如一块庞大的定向磁石,令无数来北的闯荡者们魂牵梦萦。于是,人们涌入走进,梦想火了,坚持火了,不完美的人城关系也开始了。闯进来才看清的骨干现实,让丰满的理想主义似乎就在顷刻间变得不堪一击。嫌隙、谩骂,我承认如此攻击性的言论和探讨在这么多年间,入耳的实在太多。这类归于“北漂族”的落魄枉然,犹如遍布街区的一个个摘不掉的口罩,在秋风中凛冽地失忆着,同时也誓死不离着。我眼中的北平,他就像一位长存良善的老者,任凭世人的言行在其间升温与翻腾,他始终拥有最宽厚的肩膀、最坦荡的胸襟、以及岿然不动的双脚。都说有容乃大,我理解红墙绿瓦里的结局虽不能幕幕如愿,但这位老者的温喜如常。你可以想象他的心房溢满了极限的隐忍,他对驻守的人们赋予无价的恩泽,他给予路人旅者游子宽恕的怜惜——然而自己却在凡尘的市井处低下威严的腰身,为表对过往历经的缅怀与追忆,而淌下滚烫的泪水。” 加油吧,执着而不偏执,坚守而不固守。梦想这东西,无非是梦过一场就别回想了。年轻的热血和激情,就留给回忆去评说吧。 但,或许你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人还是要有梦想的,万一实现了呢? 洋洋洒洒至此,倒不像是一篇正式的感受总结,而更像是一种有的放矢的纪念。

想起六岁时候,自己第一次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觉得一号演播厅真大,观众真多,灯光真亮。后来考进中央电视台银河少年电视艺术团,进了更多的演播厅,见了更多的观众,享受了更绚烂的灯光。现在长大了,时而回望,只记得每次在老台里联排、演出,是一件极为磨人的事情。那会儿给演员们发的盒饭,都会装在一个个橙色的大保温箱里运进来:深红色的盒底,配上透明的塑料盖,上面都绑着很细、但很结实的棕色牛皮筋,外带一双永远都不可能对齐的一次性竹筷。每每发到我们手里的时候,里面的菜色常常已经不那么热了,但至少还有土豆排骨、干煸豆角、醋溜白菜,偶尔也有红烧鸡翅。 我想说,记忆即使变得模糊,但终究不会被人遗忘。即便想起来恍如昨天,但它却再也不会,靠近自己了。人总是无法预计自己的人生之路,因为我们无法准确计算出未来的任何可能。但如果有一日,我能再次情景重现,能再次吃上这样的“盒饭”,还能为自己付出的辛苦、牢牢的坚持,而感到心绪澎湃、欣喜万分,那如此的状态,恐怕就可称之为“热爱”。行业令人敬畏,群体耐人寻味,世界使人生畏。所以尽可能放低自己,多多读书,多多走动,多多选择自己热爱的事物。饱有一份满满的热忱,再穷尽自己的一生去追随吧。

我之所以取题为“房间”,也欲与梦工坊中“坊”字,意向相通。走进来的人,有些在惊叹:四方亮堂,高朋满座,琳琅满目。而也有些人,轻轻把门窗打开,让青春流窜,不知疲惫。 年轻人做事,往往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最后,感激梦工坊全体组委会成员日夜兼程的付出。以上虽有官话之嫌,但真诚尽显,冰心一片。此外,若以上文段中遗留不妥之处,也还请笑纳。

羊同学俯首,在美国首都华盛顿,遥祝远在千里、万里的各位:生活如意。顺颂秋祺。

二零一四年十月三日 美国华盛顿

【第四篇】光

【自我介绍】 第四届传媒梦工坊学生,第六届传媒梦工坊主席,就读于美国阿拉巴马大学。曾任阿拉巴马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现任阿拉巴马大学学生政府国际事务部部长。深度传媒海外站站长,总编室项目负责。Crimson White记者,WVUA-TV记者、编辑,Community Affairs 摄影、编辑助理、记者。在校创办独立英文电台A(Alabama) Channel,并创立墨痕工作室(Inkpression Studio)。 每年我最丑的日子,都是在传媒梦工坊,当然不在梦工坊的时候也没有好看到哪里去。这种超越友情堪比亲情的情感以及胜似家的归属,几乎陪伴了我的整个大学时光。常常想,自己多么幸运,在十岁又八的那年遇见了这一群人,然后就再也无法分开。深谙自己仍需修炼,所以此篇流水账应运而生。——记

原以为今年的故事会以另一种形式开启,然而最后,故事的开头是一通电话。通电话的时候我正在去上班的路上,通完电话,考虑了三天,一句“我来”,成为了故事的序幕。其实动摇过,在接二连三收到实习offer的时候;在面试我的某manager直接把我推荐到某组的时候,在我刚回国又接到某公关公司HR的电话的时候,可每当我想到当时那斩钉截铁的两个字,就不知不觉的说“不好意思…”,不知不觉写“I appreciate,but…”然后就有了87天近马拉松似的战线,就有了那么多天的几乎彻夜不眠,就遇见了你们,继而有了这个热血的夏天。 从2014年5月10日到8月6日,泄过气,吵过架,流过泪,但从来没有放弃和后悔。已经记不得第一个面的是谁,第一个录取的是谁,或许还可以从留在奋斗的那一沓按时间顺序排好的面试笔记中找到些斑驳,可以从印着我们学校logo的工作笔记上找到些痕迹。 每一批录取名单公布后,空闲时还是会从各个社交媒体看一下被录取者的反映,当看到有的伙伴的微博写欣喜过后要更加努力为了这份信任之后,我在心里默默想,没有录错。这样的章节上演一次又一次,感动于你们的努力和对传媒梦想的执着。 其实整个五月到六月中旬都是两点一线的模式,早起,顺路买煎饼果子和牛奶,到办公室,打开电脑,翻开报名表,开始打电话。这样的节奏几乎从早上九点持续到下午两点或三点。之后出去打包午饭,回到办公室,打开电脑微信,边回微信边吃午饭,再然后逐个登陆梦工坊的邮箱,回邮件,发笔试题,下载笔试题。之后到了七点以后,重新打未接听的电话。十点以后,看笔试题,整理表格,在群里回答问题。凌晨一点到两点间,回家睡觉。开始发录取的时候才是最忙乱的,每一份文件都要单独在word里生成,转成pdf,用大家的名字命名文件。看似简单的过程,每一次都要耗尽1个小时左右。六月初的时候,疑似电话打的太多,右手持续保持一个姿势太久,右手的小手指几乎没有知觉了十天,在我马上打算去医院挂号的时候,她很争气的好了。每天五小时左右的睡眠,终于在去长沙实体面试之前感冒,刷新了三年未感冒的记录。

很多朋友知道我在北京,发微信,打电话,思睿来不来逛街?思睿来不来喝咖啡?思睿来不来吃饭?一一谢绝,逐个回复,有空请来国贸或者大望路找我,my treat。因为我知道离开一天,第二天回来就是慢慢的两天的超负荷,所以动弹不得。就这样,欠下了很多咖啡,食言了很多饭局,只能感谢不和我计较的亲爱的朋友们。 吃了快两个月的小豆面馆,现在却又格外想念。 实体面试之前的票务预订才是看似简单实际繁琐。因为迟迟定不下具体行程,所以我需要不停的做Plan A、B、C,确保路线合理,时间合适,价格又在可控范围之内,普通的十天左右的行程,至少写了四张正反面A4纸做计划,每一段的出发抵达时间,面试时间,火车车次、飞机航班号码。所以经常出现,前一天刚刚定完机票,第二天就要改签或者退票。继而是不停的查机票,改行程。九场实体面试我去了三场,也终于深深体会实体面试连轴转的辛苦。太多时候宝强是下了飞机火车直接赶到面试现场随便喝一瓶牛奶直接开始面试。而我们似乎也适应了这样的节奏,因为心里想着面试现场已经坐满了学生,所以便一切困难都可以克服。

七月初,整个人紧绷到了崩溃边缘的状态,长时间没有好好休息,长时间高压运转,长时间超负荷工作,整个人特别容易爆发,具体表现为见过我的每一个人都觉得我那段时间特别凶。所以,在梦工坊开始前,我就和宝强哥说,我还需要修炼,还需要一颗更加平和的心。 整个梦工坊期间,几乎每天早上最早到教室,为导师准备好水、茶。导师开讲后,再默默的去随便吃早饭。很多人都问组委会为什么每年都要打地铺,其实最简单的就是回宿舍之后可以直接倒地而睡,不用爬床。 特别节目录制当天,伙伴早上条幅错拿,在随车回去取条幅的路上,用一路昏睡毫不夸张。拿好条幅,再回录制现场,把条幅交给宝强哥之后,确实有一种完成了某种使命的感觉,只是累的眼睛几乎都快睁不开。 到最后闭幕式,散场后。我拉着伟宁姐的手,靠在八零的肩上,看着空空的舞台,空空的座位。后面的信封墙正准备摘下,想哭,哭不出来。觉得就这样结束了太不真实。 丑了三个月,黑眼圈,熊猫眼,浮肿,不笑的脸。退了原本4号回家的票,最后留在北京和宝强哥分配完所有的实习,登机的一刻,才觉得,哦,原来,这一届的梦工坊真的要远去了。

但在我回美国前一天凌晨到北京的时候,觉得我不是要离开,是来北京赴一场盛宴。 聚了散,散了又聚,这一期后梦工坊时代持续的太久,以至于我似乎觉得她一直没有结束。是的,本来就没有结束。 所以,87天来,有在长沙、南京和闺蜜们彻夜聊天,第二天爬起来正常面试的熊猫眼;有在电话里和宝强哥大吵;有累了趴在电脑上设好闹钟小憩的午后;有谈完赞助回来开心的笑脸;有和尚蔚两个人把近200套三件套在40度的天气里运到宿舍的大汗淋漓;有男女军团团聚的欢乐,有… 她是一道光,心灰意冷时照亮前行之路;瑟瑟发抖时聚光取暖;她是家,累了可以随时回家倾诉。 最后照例感谢,感谢每一个坚定站在我身后支持我的伙伴,感谢从头到尾忙前忙后的宝强哥,感谢人人网销售副总裁曹总的大力支持,感谢华润怡宝谨雪姐利落的饮品赞助。感谢薇姐和伟宁姐的收留,感谢倩楠的高效率无怨又精确及时的工作,感谢超总经常来改善伙食,感谢尚蔚做的文件,感谢小代和文乔七月初的鼎力支持,感谢图图、天宇、陈宵的随叫随到,感谢力滨姐每年的超赞设计,感谢男子军团的默默付出,感谢女子军团无论何时的支持,感谢各区伙伴的辛苦付出。 用一句俗的不能再俗的话做结尾:青春不老,我们不散。不忘初心,放得始终。愿每一个人在前行的路上,大步向前,不畏惧,不后悔。

【第五篇】 一夏一世——— 梦工坊的真实记录

【自我介绍】 梁皓霆,传媒梦工坊第六届学生,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新闻专业。大学期间获得美国扬雅公关集团社交媒体大赛一等奖,传媒学院荣誉学生。担任学校报社The Daily Texan体育记者期间,成功发表了关于德州大学空手道俱乐部及美国大学垂钓运动的文章。2014年起任职于德州大学新闻网ReportingTexas,深入报道该州科学与体育的重大消息。 心系传媒,热衷体育。

一直希望在梦工坊结束后,真实地记录下与这个平台所有的点点滴滴。如今,终于鼓起勇气,打开了放置许久的笔记本电脑,赶在回美国之前,用属于自己的语言,去描述我与这个平台,一些独有的经历与体会。 第一次听说梦工坊,是在2012年一个百无聊赖的夜晚。当我独自一人躺在床上翻看着手机上人人网的新鲜事时,高中好友郭航的一篇分享瞬间把我的注意力吸引了过去。清晰记得那是我第一次读到有关梦工坊的文章,内心却不禁随着文章里那些与传媒密切相关的内容起起伏伏。就是这么一个机缘巧合,参加梦工坊的念头就在我的心里扎了根。随后,我不断地和郭航打听关于梦工坊的新闻,从而了解到了这个平台的一些基本概况。即便如此,我依然渴望去亲身感受,并始终抱着眼见为实的态度,盼望着自己能参加。可是,由于我的不自信,我错过了2013年第五届传媒梦工坊的报名时间。归根到底,是我从内心深处认为当时的自己,还不具备与别的学生竞争的能力。接下来的一年,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相继在美国的一些报纸和新闻网站上发表文章,同时也获得了由美国各种大型公关集团所组织的创新比赛一等奖。就是因为有了这些经历,让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高的追求。

今年三月,当第六届梦工坊开始接受报名的时候,我义无反顾地开始了申请表的填写,简历的优化,过去自己作品的整理与收集。最后,在学业繁重的间隙,我花了两周的时间把所有的材料准备妥当。最后,怀揣着一颗忐忑的心,我把梦工坊的申请表格连同我的所有个人经历发到了指定的邮箱。 其实相信很多申请者跟我一样,当时那段简历审核的过程真的是对自己耐心的一次巨大考验。一方面希望能赶紧收到组委会的答复从而进入到下一轮,另一方面也觉得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形势下自己脱颖而出应该绝无可能。矛盾与纠结始终伴随着我,好在平日里学校的功课已经让我无暇顾及其他。就这样,大概一个月后,我等到了梦工坊的面试通知。 收到通知的那天,我当时正在检查系里教授发来的邮件,突然看到来自梦工坊的邮件时,还是内心小小的激动了一下。随后,我按照邮件的指示和组委会预约了Skype的面试时间。预约结束到面试前的几天时间里,我会抓紧多看看宝强哥在QQ群里发的面试tips,同时也会阅读梦工坊在微信每日推送的文章,就这么坚持了几天,我迎来了面试。 面试的题目,到现在依然是记忆犹新的。内容涉及到了用英语表达我平日里作为学生记者的工作感受,对于情商的定义,对于我所在城市美国德州的经济状况等。25分钟的交流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类似对话般轻松的氛围,我想,即使我最终没有被录取,我也已经从面试中收获了对自己更清晰的认识。 5月底到六月初,对于我个人而言是个多事之秋。虽然假期开始我就拿到了在新东方的实习机会,但是外公突然的中风入院,让我的心情降至了冰点。

6月5日的夜晚,我在手机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赫然出现在了梦工坊第二批次录取学生的名单上,与此同时,我正坐在外公病床前,听着他早己响彻病房的呼噜声,急切希望在他醒来后把这个好消息和他分享。 参加梦工坊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要问我来到北京这11天10晚我从导师们那里收获了什么,我想会是以下的回答。从樊登老师那里,我想我学到的不仅仅是要建立独立自主的自尊体系,我想我最深刻的是他的那句“积极,就是你一生中无论何时何地你都拥有选择的权力。”从胜春老师那里,我学习到了“作为一个记者,最重要的是提问,提问,提问。”从谭雅玲老师那慷慨激昂得近乎破音的演讲里,我能听出她对人民币“投机性”的痛心,我能设身处地地体会到她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嗤之以鼻。正如她所言,国家和政府,真的应该加快步伐,从根本上巩固我国农村的经济产业链,从而改善那13亿总人口中9亿农民的生活。王旭明老师作为传媒梦工坊导师的一员,给我的启示是,人应该形成质疑的思维习惯,打造批判的精神品格,具有创新的主动意识,培养丰富的情趣情感。“要多对这个社会关心,对这个社会来说,我们是否关心很重要。”加藤嘉一老师的一席话,在如今这个自媒体当道的时代,无疑具有总结性的味道,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从石述思老师幽默诙谐的讲话中,我了解到了很多我不曾了解到的国家政府机关及新闻单位里鲜为人知的一面,于我,是一种眼界的开阔,也是一次引发我深度思考的难得机遇。王阳老师和他的弟子们,则是通过一段段鲜活的视频,给我呈现了在央视工作最真实的境况。在央视这样一个外人看来如此高大上的平台,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如果干新闻,就一定要和紧张打交道。”我明白,新闻人,或者笼统地说,传媒人,无外乎要“多愁善感,爱憎分明。”作为中国调查性报道旗帜般的人物,王克勤老师给我的思想冲击无疑是最强的。总结起来,要成为一名称职的记者,在王老师看来,就是“把人当人,将心比心,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太多太多有营养,有思想的话语从导师们的口中传递到了我的心里,在这里,我无法全部一一赘述,只是,在与这些导师们的接触过程中,我对于自己未来的奋斗方向,逐渐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我越发意识到,读书,尤其读好书的重要性。

梦工坊后,对这个社会,我比从前对这个社会投注了更多关爱的目光,我褪去了很多浮躁功利的心态,我更渴望沉淀下来,用大把大把的时间去积累,去感受。这是梦工坊于我,于我个人而言,最为珍视的一部份。

【第六篇】 千里片言,心照不宣

【自我介绍】 孙亚华,传媒梦工坊第六届学生,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传播系硕士。金融和媒体双背景。曾实习于交通银行,从事资产分析工作。后工作于凤凰卫视欧洲台和新华社伦敦分社。热爱主持、热爱国际新闻、热爱志愿者慈善活动、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大草坪、热爱冰淇淋。

原本现在应该是我拼命赶论文的时候,但是梦工坊三个字一直在我的心头萦绕不去,于是我决定先抛开一切deadline,好好的对这10天梦工坊以及对我自己做一个沉淀与总结。 说来真是有趣,在我来之前,我怎么都不会想到梦工坊会带给我如此大的感触。在梦工坊之前,我经历过挺多外人看起来光鲜亮丽的“高大上”活动,几乎全是满怀期待进入,然后发现不过如此。所以最初,对于梦工坊,我就是抱着可以回趟国看父母,顺便交朋友的心态走了进来。但是,生命的不可思议就在于,经常在你无意间为你画上浓重的一笔。梦工坊,就是这样拉开了帷幕。

从第一天开始,我们就进入了一个非常紧张的状态。那时,第二天要上交新节目的方案,我们在晚上讨论时,方案被空空否掉,于是重新想议题,一切前期工作统统重来。当天晚上,我们组员都是3点才睡,我当时作为组长,稍微忙一些,凌晨5点才睡。说来也很奇怪,虽然当时只睡了两个小时,但是第二天我居然很精神,还组织大家一起吃早餐。现在想想,也许就是意志力和责任感吧。那时很忙,几乎每天都熬到很晚,经历从早上9点到晚上10点甚至11点的课,在剩余时间还要完成新节目方案、“人人都爱90后”录制、创业大赛、微电影、星光晚会的任务,睡觉时间计算到分钟。每天都在纠结仅有的休息时间是去吃饭还是睡觉。真的不可思议,我们居然真的熬过来了。失去,才知道其珍贵。在那个睡觉都是奢侈的时光里,不仅教会了我们对时间的充分利用,更使我们意识到一个人的精神力量可以有多强大。 翻看我照的关于梦工坊的照片,原本打算把重复的删掉,但是后来发现我竟然一张都舍不得删。因为虽然是同样的人、同样的场景、同样的造型,但是每个人每张的表情都是不一样的。也许外人看来,仅仅十天就能让十多个人相处的像亲人一样是件特别不可思议的事儿。但这就是梦工坊。

在这里,我遇见了一批才华横溢之人。百舸、灿灿、金玉、佟佟、小雨、悠悠、5V、陆陆、浩然、若宇、宇航、家祯,当然,还有我们的空空和半路被我们拐进八组的航帅帅。我们的队伍认真团结又高效,在集体工作到凌晨三点时,没有一个人叫苦,仅仅一天半,完成了新节目策划案的讨论、分工、汇总、推翻、修改、整合、定稿,并且最终拿到了第一名;我们的队伍活泼搞笑又奇葩,从“啪啪啪谁死了”到“数羊”再到“彩色魔法”,凡是来我们八组的人,全部都被我们的奇葩游戏整了一遍,宝强哥、通神,假若将来相见之时,你们“负心”的不认得我们,我们相机里那个你们被我们整的时候的又二又愣的视频,我们就公诸于世啦,哈哈~其实我们组员互相之间的恶作剧也从未停息,家祯和浩然被迫跳的“钢管舞”和公主抱,男生们的公主头饰,女生们的日本武士,“宇航脱得快,浩然辛苦了”,“从多伦多到纽约的距离有多远”,“龙虾铁路外交”,“铁路大亨与铁路嫂的虐恋”,想知道大家想象力有多么丰富吗?请看我们恶作剧时的馊点子~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们的队伍温馨温情又温暖,我们每天除了睡觉,剩下时间全都在一起,大家都把对方看成真心爱护的亲人。晚上讨论时,自发给大家买的零食和夜宵;白天上课时,自发给大家买的饮料和糕点。谁遇困难,谁需帮忙,所有人集体行动、共同解决。 千里片言,心照不宣。 在梦工坊,我们是战友,是亲人。 如今,虽看似分离,但都心知肚明: 天涯海角,心聚如一。

孙亚华 2014年8月写于伦敦

【第七篇】 让世界充满爱

【自我介绍】 传媒梦工坊第六届学生张家祯,一名来自中国大连的大二学生,就读于美国纽约大学。

2014的夏天注定不会平凡,至少对我来说。 结识梦工坊的时候,我正在大学一年级的苦海中迷茫探索着我未来的道路。整整一年间,全新的环境让我一直无从适应,快节奏的生活让我总是半夜三更被窗外的警笛声,喧哗声吵醒。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成长坏境,使我们在同样20岁的年纪时有着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性。美国人习惯称赌城拉斯维加斯为“不眠之城”,但在我眼中,纽约这座“大苹果之城”每天的车水马龙人流奔涌才是真正的“不眠之都”。 就这样,在这座机遇与危险并存的国际第一都市里,我苦苦地找寻着属于自己的道路,我的梦想。

是的,从数年前的一次不经意的机遇让我爱上的舞台,我爱上了传媒。高一的时候,学校的加拿大外教鼓励我参加了大连市的英文演讲比赛,然后我拿到了高中组的冠军。随后,全国的演讲比赛总决赛,国际论坛,模拟联合国,一样样的活动让我的高中经历履历变得无比丰厚,也让我曾经自豪无比,我确信,我喜爱传媒,我爱舞台,我愿意将想法和信息传向更远的地方,让每个人感知到传媒的力量,而我更可以乐在其中。然而这一切随着我来到一个全新的国度,全新的都市,全新的文化里一切随风而去。繁重的课程压得我有些看不到曾经如此清晰的梦想,我心中那份美好的传媒梦想也变得愈加模糊。 一个二月份的周五晚上,像往常一样吃晚饭回到寝室打开电脑,准备上网看会新闻。突然一个念头就突然深深震了我一下,我要给自己找回我最初的梦想。于是我在网上漫无目的地搜索,在各大国内外知名的传媒企业的招聘新闻之中发现了传媒梦工坊的名字。试探性的点开了之后我顿然被深深地吸引住了,立马放下手中的事情,打开手机告诉妈妈,今年夏天,我要去北京。

最映入我眼帘的并不是梦工坊华丽的导师阵容,而是我仅仅通过一页网站,就能立刻感知到梦工坊所向我们传达的讯息和宗旨,我明白这里是一个一定可以让我变的更好,变得更出色的平台,前提是,如果我有足够好能够站在这个平台上。 而事实是,七月末,我真的来到北京,来到了传媒梦工坊,这个梦的起始点。身处在130名同样怀揣远大梦想的同龄人之间,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学习和进步的过程。每个人的身上总是独特而我没有的的长处。就是这样,我明白了一切轰轰烈烈的成绩背后没有冷静沉淀的时间,去汲取别人的长处,去让自己失败,让自己受挫,让自己历练,是不会有最后的掌声和成功的。 导师们的讲座,更进一步地让我醒悟,让我明白过去一位迷恋舞台上的荣光是多么的肤浅和虚无。我们幸甚至哉,因为十天的时间里,我们每天得以与三位传媒界、经济学界的资深专家甚至泰斗,以及社会知名的慈善家、作家等面对面的接触,聆听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经历,他们的经验。每一天走出讲堂回到住处,都会感到如此的受益匪浅,而我又是如此地年轻、一无所有,远方的未来只有不断的奋斗。因为前辈们的分享,让我学会了谦逊、坚定、胸怀若谷、审时度势,而最打动我的,无疑是告诉了我作为一名传媒人所必须怀有的一颗充满关怀的心。 这期间,王克勤老师,中国调查记者第一人,2003年中国年度十大记者之一,给了我留下最深的印象,最宝贵的一课,也瞬间点醒了我一直蒙蔽的思绪。 “传媒人,最重要的在‘人’字上,其次才是‘传媒’二字”。为了不向权威妥协,不能对于恶俗的坏人坏事坐视不理,王克勤老师走遍大江南北,明察暗访,揪出了无数令人深恶痛疾的冷酷事实。他创办大爱清尘,为天下患尘肺病而无钱医治的的农民工送去了一份有一份生的希望。听着他的故事,我感到了对于传媒这份职业从未有过的神圣和敬畏。我很惭愧,我之前竟然只执迷于“传媒”二字,而忘了做“人”。而反观现在的社会娱乐圈,有多少人还在仅仅为了“传媒”二字随波逐流,而又有多少人可以真正的坚守着我们作为一个“人”的本质和纯粹?我想很少。我还才疏学浅,不足以评价现在的媒体,但我想我会牢记王克勤老师和每一位梦工坊导师的教诲,时刻让自己保持一份纯粹,一份人性,一份发现温暖、惩恶扬善的眼睛,去捕捉世界的美好并将这份美好传递给更多的人的身边,让世界充满爱。

梦工坊也许不是教授你传媒技术的地方,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里是梦想升华和沉淀的过程,是让我们看清自己、提高自己的地方,是让我们明白我们以后的路该怎么走的地方。只有这样,明确了方向,看清了梦想,我们才能走上正确的奋斗之路。 回想一路,我能成为梦工坊大家庭里的一员确然三生万幸。我怎么也不会想到在一个夏天之内我竟可以同时收获到如此的多,我万分感恩,永生难忘。我也将承载着梦工坊带着我的沉淀和思想,继续地走下去,将正向的能量传给更多的人,也衷心地祝愿梦工坊的明天越来越美好,为更多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为了富强祖国的未来打下夯实的基础,插上腾飞的翅膀。

【第八篇】 工坊

【自我介绍】 赵博文,甘肃兰州人。加拿大温莎大学戏剧、传媒与电影双主修学士在读。自幼学习播音主持,曾获“青春中国”甘肃赛区一等奖。曾投身纸媒工作的学习,任iRex新闻报纸项目校报主编。曾在电视台新闻栏目实习,学习跑采访、做后期。大学期间更多的关注学习电影的拍摄制作,曾多次担任编剧、导演参与制作微电影。多年来台前幕后的角色转换,不同媒体的尝试,让我对传媒有了立体的认识,立志做有情怀、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人、电影人。

在梦工坊结束的两个月里,曾无数次打开一个空白的文档准备写给自己、写给梦工坊一些交代,但每次都以长按Delete收尾。不是无话可说,是关于那些和梦工坊有关的日子有太多的想法以至于不知从何说起。今天还是决定无论如何也要把自己思绪杂乱的胡言乱语记录下来。既然要说梦工坊,就从梦说起吧。 梦工坊,开始的时候是梦。 听到“梦工坊”,就很容易联想到许多与梦、与追梦有关的美好的词汇和画面,但这里我想说说在梦工坊遇到的与梦有关的人。

你承认或不承认,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有一些梦想,在前进的路上也会不断遇到一些和你有相似梦想的人,然后相见恨晚。但如此集中的、大批量的遇到有相近梦想的朋友,应该是很多人生命里不会有的奇遇吧。 如果问每个人来梦工坊的动机,可能会得到一些纯粹、形而上的答案;也可能会有一些像我一样的人给出庸脂俗粉的答案。有人想见见传说中的“标标”到底怎么传奇玄幻,还有人说要来找初恋,当然,找实习、找团队就是再正常不过的答案了。 其实,好奇可能也是其中一个:好奇这是怎么样的一群人;好奇那些散落在世界各个角落,和我符合着同样标准、相似又不同的人到底是怎样的;好奇面试女神镜头那边的模样;好奇那个整天抓羊的夏小狼是怎样一个姑娘;好奇群聊里“通神”、“超总”、思睿“姐”真身到底是什么样;好奇当我们相遇到底会是针锋相对,还是强强联手;好奇那里是否会有我寻觅已久的意中人,或是梦里见过的那个她。也许就是这天马行空的好奇和疑问促使我们来赴这个有关梦的约,于是就有了这梦一样的相遇。 在这里的每一个人似乎是因相同的梦而凝聚,但每个人梦里实则有着不同的场景。在我听到的故事里,有人想进“四大”、有人要进联合国、有人要进这个卫视那个电台、有人雄心壮志想创业上市、有人像我一样不知天高地厚想拍片、写剧。无论你带着怎样的梦境来到这里,在这十天里所有的差异都被打破。你不再是学生会主席,隔壁床的哥们也不再是全国大赛冠军,我们只是一个个梦工坊人。 我们原本就不是相似的一群人,是梦工坊包容了所有的差异,或是给了我们彼此包容、彼此融合的契机和原动力,我们才终于变成了这样一群梦工坊人。当你开始努力听懂我平翘舌不分的普通话,我尝试习惯你不吃咸辣的清淡口味,这一个个小小的细节见证着我们互相汲取、融合的开始。也正是这所有追梦人差异的融合,才是这个梦的全部细枝末节,而我们分享的就是同一个梦了,一个与梦工坊有关的梦。

队友•对手 队友,是来梦工坊要面对的第一种人际关系形式。在我看来,队友关系,是一种建立在短期共同目标上极其利益化的关系,但恰恰是这息息相关的利益,让队友关系成为最容易确立的一种关系。在梦工坊要完成高强度团队任务的游戏规则下,队友关系也就成了一切的基础。来梦工坊前我们都在期盼自己的都是神队友、别人的都是猪队友,但真正来到梦工坊我只能期盼自己不要是别人眼中的猪队友就好。 我和最早队友的见面是从一顿一盘芥末牛柳、一盘芥末拌菜的午餐开始的。这样一顿饭下来自然是热烈盈眶、相见恨晚。在经历了一个个尴尬或行云流水的“见面会”后,接下来的日子里,起初队友是你每天见面最多的人、每天说话最多的人,然后队友变成了你每天最想调侃的人、每天最关心的人。有的团队一起拍写真、逛北京、甚至去东极岛看日出,共享人世繁华。而最初和我一起吃芥末餐的人也随着昵称的不断变化,逐渐成为亲密的朋友。其实,时间在爬行,队友的感情也在慢慢发酵。 有比赛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对手,对手无疑成为又一大重要的关系形式。如果说被自己欣赏的对手哪怕击倒也是一种荣耀,那在这的每一战都一定是阳光灿烂的日子。 你很难用一种鄙夷的眼神去完全否定你的对手,因为他们总有一些亮点击中你没想到甚至没敢去想的角落,然后他把那个角落照的熠熠发光,让你在暗地里啧啧称奇。换句话说,与其说是对手,不如说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你想尽办法去挑他身上的毛病,但他总能教你一些新的东西,带你看一些新的角度。也有点像你有一个值得你尊敬的情敌,他会拿走你的东西,但因为他对你的启发、带给你的灵感,你永远不能把他列为敌人。我们勇敢的竞争、角逐,但从不吝啬分享自己最新、最好的进展,这就是我在梦工坊遇到的对手。这是一种对手、朋友傻傻分不清的微妙关系。 对手、队友在这里没有绝对的界限,冠上什么名头只是缘分使然,随着硝烟散尽,他们都成为友情的基本原料。

友情•爱情 友情,似乎是梦工坊“繁华落尽”后大家提及最多的词,然而短短十天时间提供给我们真的是一种牢不可摧的友谊吗?可以称之为友情的关系在我看来至少需要两个条件:第一是对的人,第二就是感情量的积累了。对的人永远是最关键的,就像相亲网站都有数据匹配,相似的你们或者说合适的你们才更容易碰撞出火花。感谢梦工坊通过严苛标准的层层遴选帮我们选择了“对的人”,而短短的十天时间在友情这条长路上显得太微不足道了。反倒是“后梦工坊”时代为产生牢固的友情添砖加瓦不少。 在北京实习的日子里,一些每天约饭的梦工坊伙伴组了微信群,直到现在大家散落好几个国家和城市,依然每天嘘寒问暖、互诉衷肠,还在北京的他们路过以前一起换车的地铁站,还会发来一张照片,配上一句“请换乘地铁二号线的乘客在本站下车”。我不知道距离有没有拍死爱情,但我可以肯定,这一些友情没有被拍死,而且生长的还很好。 如果在梦工坊结束后的某一天,我们又因为某种机缘巧合再度见面:有的是“北漂”的饭友,有的是千里寻亲异乡再聚首;无论是怎样的契机,再见面时的感情更浓烈、也更复杂,夹杂了对那十天无眠岁月共苦并肩的感激,还有舞台上灯光下分享荣耀同甘携手的感慨。同甘共苦、战友情深、同窗契友这一切情感都在第一时间用上心头,而眼前这个人也不只是你见第二面的泛泛之交,而是跟你分享了人生最宝贵经历之一的重逢老友,到那时,友情也就真正的肆意生长。其实,梦工坊十天无法提供一份终生保证的友情,但这十天为未来产生真正友情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和最完备的基础。 如果很久之后的一天我们在异乡聚首,可能消了浮肿的面庞已经不再熟悉,但只要说起那个纯粹的夏天,我相信无论席间还有多少痴男怨女我们也会眼睛里带着一些晶莹的小东西,然后起身拥抱。我期待到那时当我们说起这个夏天那些信手拈来的槽点,又会是怎样一种心境?你能否准确的叫出我的外号,然后一起找地方来一份当年东亿园的肉饼豆浆? 我的爱情观就是没有爱情。两人从相遇、相知到成为并轨的列车,应该都可以算作激情的范畴;当激情过后,熬过一天之痒、一月之痒、三月之痒、三年之痒,省下的就可以被称作亲情了。相比友情,爱情可能需要更多的组成元素。对的时间、对的地点、对的人,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口水标准。梦工坊的神奇魔力就是把这三个合适的元素一气儿摆在你的面前,这也就是梦工坊拥有堪比百合网成功率的原因吧。 有一位梦工坊导师说:“美好的爱情就是要找志同道合的革命战友”。我们且不管江湖上“男才女貌”、“男女互补”、“星座平衡”等等一切其他流派,梦工坊就是准确无误的给你一大群革命战友,而你需要做的只是在革命战友里找到情意相通的那一个人。十天时间,平均每天三小时的睡眠,在剩下的二十个小时里这些男女或居于一室并肩作战、或坐在课堂眉目传情,在这样的条件下两个人高强度、高密度的接触、了解,生情从此不再需要日久。很快,一对对情侣牵着手走到众人面前,接受大家的祝福和羡慕的目光。 记得梦工坊结束的那一天,在聚餐会上见证一对眷侣昭告天下,席间大家或起哄、或以娘家人身份叮咛嘱托,但传递的都是来自内心最真挚的祝福。在这个充满着“奋斗”、“梦想”、“纯粹”的忙碌的夏天能遇到一个和你分享不仅感情、生活,还有梦想、事业的那个人,是你们最大的幸运。而这种在前进的路上遇到就走在你身旁一同前行的他的感情,可能就可以被称为爱情了吧。 然而,他们又很快就要面对异地、甚至异国,太平洋、时差,这一个个妖魔鬼怪都在慢慢的暗下杀手,在这里我想最衷心的祝愿他们能够坚持走下去,为自己维护“最美好的爱情”,也为我们每一位祝福你们的人维护一份见证“最美好爱情”的心愿。

梦工坊,结束的时候是坊 来之前,以为梦工坊是一个金碧辉煌的高大殿堂,其实,梦工坊就是一个扳凿斧锯的工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工匠。我是个罗永浩的死忠粉,我喜欢这个教完英语做手机的胖子口中所说的情怀和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他给出的答案是安静、细致的去打磨一件产品,这和宝强哥每天提醒各位的安静、纯粹的梦工坊精神确乎是如出一辙,只不过这里我们要打磨的不是一件产品,而是我们自己。 工坊至少有两种形态,一种是闭门造车,祖宗一纸秘方,流传千秋万代;还有一种是文艺复兴的佛罗伦萨, 百家争鸣。你有你米开朗基罗光屁股的大卫一站就是五百年,我有我达芬奇蒙娜丽莎笑眯眯审视世间风云莫变。梦工坊一定是要属于后一种:导师们东邪西毒各执一派,梦工坊的匠人们都是八仙过海,各家之言在这里的汇聚、争辩、融合。但每一位都传递出一种细致严谨的工匠精神。 这里就不得不提我最敬佩的一位导师——王克勤先生,尊称他一声先生是因为他做了一些在我心里一次次幻想去做,但甚至没有勇气迈出第一步的事。听王先生讲课最震动的是听到他一脸轻松地讲述自己现在被解职待业的现状,但话锋一转讲到“大爱清尘”又是一脸坚定不移的表情,我猜不到王先生的动力和勇气来自哪里,但我相信他不是一个因为要伟大才去做伟大事情的人,他是一位带着工匠精神做事的人,他用自己的“扳凿斧锯”把这个世界暗淡的地方修葺的更明亮了。

梦工坊就是这样的一个“工坊”,每一位导师、身边的学员都在践行和诠释着这样一种安静、专注做事的精神,也让浮躁的我在以后每一个浮躁的日子里都能想起他们,提醒着自己这个夏天我在那里学到的那种工匠一般的精神。 很久前就想要学一些绘画, 一个只会画火柴人,还画不像的电影专业学生说出来也挺可笑的,无奈懒癌晚期,事情就这么一拖再拖,有一天我分享了姜文的手稿相册,附了一句“谁说不会画画就不能当导演”,下面紧接着就有梦工坊的伙伴评了“别给自己找借口”。或许是个玩笑话,但还是提醒了我,终于决定还是以21岁“高龄”,从削一支好用的铅笔开始自学素描。也许坚持不了几天,但依然感谢梦工坊和匠人们给我传递的能量。 两个月了,梦是醒了,但工匠的精神还在。两个月了,我们散了,但我们还带着同样的关于这个夏天的美丽记忆。相聚,本就是为了别离,但当我们铭刻了同一个符号,无论何地天涯共此时。 这就是梦工坊,开始的时候是梦,结束的时候是坊。

2014年10月17日 于加拿大温莎

【第九篇】 十天,一群人的一个梦,一座城

【自我介绍】 徐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国际商务专业,目前提前修完本科,在法国ESC-Rennes攻读奢侈品管理的硕士。曾出访美国哈佛大学参加全美模拟联合国大会,同时任全国财经类大学模拟联合国主席及理事等职,和一群不忘初心的小伙伴做TEDxZUEL。喜欢去尝试去学习不同的东西,获得过国家二级运动员,也当过职业模特,从小学习拉小提琴,也会弹一点钢琴,喜欢陶艺和茶道,最爱博物馆和美术馆,喜欢一切美好的事物,觉得舞蹈很美,于是20岁不顾一切去学芭蕾。我相信: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我,徐爽,一个看起来瘦瘦高高,略显冷漠,用有晴的话说“有点凶”的女孩子。我有着近乎顽固的北京情节,曾经梦想的学校是清华大学,或者说是在北京念书,可是命运总是曲折离奇,往往阴差阳错比梦想成真更加迷人。因此在拿到传媒梦工坊的录取通知的时候,我当时比之前一个月拿到去法国读梦想专业的硕士offer更加激动,算是了结了一个多年埋在心底的愿望。就像有一天我们一组的小伙伴在聊天,我说,来到传媒大学,你们中肯定有很多人很激动,这种激动是你们曾经的梦想在这个夏天的延续。也有人后面告诉我,她曾经梦想做舞台设计,但是时运不济,多年后在再进入传媒大学的那一刻,她几欲落泪。 我记得当时在武汉地区的面试,宝强哥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当代中国青年的形象?”不知道为什么,我对中国青年的形象有着很多很多的理解,但是那时在脑海里蹦出来的是国际化,还有青年领袖力。因为一直在和很多优秀的同龄人接触,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更加多元多彩的世界,我坚信于青年领袖力的力量,也相信年轻的我们的确能做什么去改变这个世界,即便微小,“我弯腰抓起一把沙子,默默地松手,让它撒落在稍远处,低声说:我正在改变撒哈拉沙漠”。 对于传媒,我曾经一无所知,一片茫然,我从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会和那么那么多专业学习传媒的朋友有着深深浅浅的交集,也从来没有想过一无所知的我能在全球20000多人中成为幸运的100多人的一个。

在各位导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他们对于人生的感悟,对这个世界和社会的思考。我钦佩王克勤老师对于新闻的忠诚,“脚底沾有多少泥土,跑出来的新闻才有多少温度”,以及他个人对农民工尘肺病的关注,发起的大爱清尘的公益项目,也在石述思,陈光标等导师身上体会到更加多彩的和不为人知的人生旅程与感悟,也钦佩宝强哥能始终为了传媒梦工坊不停地付出,教育我们要做一个纯粹的人,这里有着太多太多的东西让我这个夏天受益匪浅,也让我深深地思考我自己的人生的路的宽度。 一组,记得当时我和晓文到北京,智勇接我们,然后开玩笑说,我们组的平均身高创了梦工坊的历史之最,深度就靠宝强了。一组的伙伴,着实平凡而又不平凡,对于我来说,他们都是璀璨的珍珠。法国风情浓郁,日后在我到达法国求学给予我无限帮助的晓文;被外界捧上国民女神实则可爱又有点小倔强的有晴姑娘;牛津金融门萨男对自己高标准高要求的桦鑫;睿智多才的小可爱坤原;成熟知性的御姐志敏;口齿伶俐,人超级棒的大连电台主播的立冕;琵琶才女活泼的川妹子晓奥;美丽而坚韧的翔翔;可爱却专业的靓靓;当时刚从巴西拍完世界杯的我组大导演凯哥;财经小天后琰琰,甜美的琳悦,低调的晓飞,对了,还有特别特别好的辅导员智勇和尚蔚,贴心的服务,送生病的队友去医院,陪我们一起熬夜做项目,一起看北京的凌晨,在失败的时候安慰我们,在我们成功的时候为我们欢呼。

我不止一次的感恩在北京遇到你们。最后大家就像是家人一样,尤其是905的姑娘们,就像是亲姐妹一样,每天互相换衣服穿,彼此帮忙化妆,收拾头发,我想那十天那是我最怀念的时光,就仿佛是一个家庭里的姐妹互相关心爱护。 一组,在大家看来,拿了创业比赛第一,微电影第二,这貌似算是在梦工坊很辉煌的成绩。可是背后的艰辛大概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我记得当时新节目比赛失败,大家沮丧的神情。也记得每天晚上大家头脑风暴,然后一起吃冰激凌,也记得自己连续通宵4天做创业比赛,每天看着4点钟的北京城,天空泛灰,也记得在微电影剧本争论不休的时候,大家选择彼此依靠去选择无条件的相信对方,因为我们是家人。我也不会忘记我人生中最难熬的半个小时站在创业比赛的讲台上,被下面的评委观众刁难质问地那种尴尬,但是我依旧心怀感激所经历的一切,为了创业比赛,小组几个小伙伴都超负荷工作导致发烧,那时候心里特别难过,还要抽身做比赛。面对很艰难的时候,桦鑫对我说“恭自厚,薄责于人”,安慰自己和伙伴“我们受得了多大的诋毁,就撑得起多大的赞美”。最后的微电影,大家在现场拉着手一起唱起了《时间煮雨》,评委点评的时候和凯哥说,你得感谢你的队友相信你,让你拍这个电影。其实那时候我好想说,十天过去,我们已经是家人,家人就是要无条件的互相信任。 最后那个晚上,大家一起去唱歌,然后坐在KTV的门口,看着SOHO灯火辉煌,寂清的北京街头,路灯昏黄,看着天一点点变亮,我们诉说着彼此的故事,最后沉默,因为我们知道,白天一到,我们就要各奔东西,回到原有既定的轨道,蓦然间,路灯熄灭,抬头看,又一个黎明。我们去天安门看了升旗,在看到升旗的那一瞬间,心里面有着太多的情感,就像樊登老师所说,我们深深地爱着我们的祖国。我们也同样爱着我们的青春,为自己执着的梦想永不停歇地奋斗,爱着这个世界。 我学会一个人在法国星期天早上五点钟醒来,收听立冕主播的广播,开始慢慢地看《杨澜访谈录》,《鲁豫有约》,因为我知道有小伙伴在背后默默辛勤工作。梦工坊已经过去了快60天,每个人都差不多回归了原有的轨道,继续生活,但是总觉得多了些难以诉说的一种情怀,总是觉得很感动,一群追梦人和理想主义者相遇,纯粹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优秀的人在一起久了会发现自己真的还差太多,然后无比庆幸能相遇相知在某个节点,即便分开还能默默地支持彼此。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空间为彼此的梦想而奋斗努力,渐渐地你们的梦想成为了我梦想的一部分,我的亦成为了你们梦想的一部分,于是我们拥有了共同的梦,这一路曲折,但是想想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奋斗就觉得再多的坚持和执着都是值得的。感谢经历的一切造就了所谓的现在,也期望在磨砺后拥有更好的未来。

我们活在浩瀚的宇宙里,漫天漂浮的宇宙尘埃和星河光尘,我们是比这些还要渺小的存在。你并不知道生活什么时候就突然改变方向,陷入墨水一般浓稠的黑暗里去。你被失望拖进深渊,你被疾病拉进坟墓,你被挫折践踏地体无完肤,你被嘲笑、被讽刺、被讨厌、被怨恨、被放弃。但是我们却总是在内心里保留着希望,保留着不甘心被放弃的跳动的心。我们依然在大大的绝望里小小地努力着。这种不想放弃的心情,它们变成无边黑暗里的小小星辰,我们都是小小的星辰。 十天,一群人,一个夏天,一座城,一个梦。我相信有故事的人不会走远,终究会相逢。所有的节点都不是全剧终,只是未完待续……青春亦不会有全剧终就像在梦的路途上有过孤独、孤单,却不曾寂寞也不曾放弃。 感谢我所拥有最棒的你们,还有从这一刻起我所开始的梦!

徐爽 2014.9.16 午夜于法国

【第十篇】 致我的媒梦工坊 致我的2014盛夏

【自我介绍】 来晗,中央财经大学经济社会学专业。十七岁的时候梦想传媒,在复旦新闻学院的石碑门前许下诺言。而命运总是有惊喜和意外,千军万马过高考独木桥时与复旦失之交臂,来到北京,面对一个全新的领域,倾注自己最年轻的血液。热爱公益,是北京市朝阳区“蓝立方”城市志愿者,海淀区颐和园义务指路队成员。热爱实践,探寻北京老旧房屋改造获得2013《南风窗》“调研中国”项目优秀团队奖,2012北外模联优秀参会代表。热爱传媒,在校媒中收获点点滴滴,也在《China Daily》的实习中看到新闻人的责任。

梦工坊过去40天。一直很想安静下来写点什么,为这个重新燃起心中希望的夏天。但是宝强哥说要纯粹,所以我在等着自己沉淀下来,从所谓的风光中走出来,重新审视我所努力为之的一切。 2013年的夏天,偶然的机会,看到人人网上梦五预录取学员的相册,从这里,我走进了梦工坊的世界。仿佛掩埋了恒久的灵感从心灵的某个角落喷薄而发,如同平原日出。 3月20日,改了又改的简历和报名表发给组委会,之后就是漫长的等待。每天望着空空如也的邮箱失望又充满希望。5月1日,北京大雨,在躲雨的店铺里接到宝强哥打来的电话。半个小时的交谈,毫无准备的突袭面试就这样结束。可是那天电话打完天就晴了,心里异常的平静。接下来的复试通知更是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做欣喜若狂。但总是要平静下来。用了一周的时间完成复试的题目,摁了发送键的时候突然很不合时宜的想起一句古话,叫做“尽人事,听天命”。6月6日,满课的一天回到宿舍,疲惫而又习惯性的打开qq,突然弹出一堆应接不暇的消息。翻到那张预录取名单的时候我才反应过来,原来我所有的准备都没有白费。 “hello,你好,请问你有微信号吗,我们给梦六建了一个群。”这是我第一个认识的梦六学员,她是窦璐。

梦工坊的萌广场就这样开始,每一只小羊都在让这个队伍愈来愈壮阔。 看到这里,你一定还在纠结我怎么会拼错一个单词。没错,不是forever,是fourever.那是我亲爱的四组。分组的第一天,大家说总要有个组名的,于是一拍即合,明扬的“fourever”成为了我们的标志。每天晚上8点进群,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全能的贾神,美貌与智慧并存的Lily,拥有小小工作室的王导,还有坐拥Hello Kitty主题店的VIVi,当然更是少不了梦工坊的高度,两米豪爷,每次讨论时卓卿的思路清晰,爽爽的独特想法,还有女神编剧琰琰的创意,总是让我有一种自叹不如的感觉。 提前一天来到东亿,见到亦茗,人如声音柔美的江南女子。只在yy语音上的“新生歌曲”排练小组迅速投入实战,接受着毕导一遍遍的审查。当然还见到了308的每一个小伙伴,不再只是微信群里的声音,而是一张张明媚的笑脸。 新生晚会过去,便是铺天盖地的讲座和比赛。永远都不会忘记樊登老师说要建立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谭雅玲老师对于当下中国经济问题深入探讨;王旭明老师对于一个人价值观的强调;加藤嘉一老师说“成功是社会的,失败是自己的”;石述思老师的“保持纯粹”;王阳老师的亲切、幽默和责任感也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每一天11点多讲座结束,走在回宿舍的路上,疲惫但却真实的感受到两个字:“活着”。每天不知不觉讨论到凌晨两三点,面对宝强哥“身体重要”的一再嘱托却执着的坚持着。构思、推翻、重来,循环往复,听到肯定的一刹那仿佛有某种东西在身体里激荡着,我想那一定才是来自于灵魂和内心深处的惊喜。每一个人的彻夜不眠与坚持,换来的都是与憔悴共存的坚定。 作为制片跟着嘉琦拍微电影恐怕是这一生最难忘的即以。剧本、看景、分镜、道具、场地、器材,在少的可怜的时间里拍摄,在中传的黄昏和晨曦中看见她的婀娜。为改剧本寝食难安的编剧琰琰,为写分镜和后期30多个小时未合眼的嘉琦和天驰,当然也少不了演技一流的贾神和Lily,当看到最佳导演、摄像、剧本、男女主演被全部收入囊中的时候,仿佛看到金色的灯光盘旋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头上。还记得嘉琦之后说过的一句话:“看到今天的结果,我的黑眼圈也值啦!”,

也许这就是对有事做、有人爱的最好诠释。 一直以来都觉得年轻的生活快要荒芜,仿佛在这样的青春里,我们需要一段时间、一群人、一种热情、一件事,可以让你废寝忘食,愿意将其称之为“奋斗”。当有同样理想高度的人聚集在一起,交流自然也变成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在这里,没有人嘲笑谁的梦想,也没有人畏缩而停滞不前。我后来才明白,宝强哥说的“纯粹”和“安静”就是暂时与外面的浮华告别,单纯地为简单的目标而努力,不忘记曾经出发的目的地。当所有人都在全速奔跑的时候,便没有了倦怠。“梦工坊就是大家哭着说我不行,我不行,最后还是笑着绽放在舞台上。” 生命如同一条静静流淌的河,经过无数急流险滩,将遇到的一切视之为最宝贵的财富,怀揣着所有的热情奔赴远方汹涌的大海。未来有一天,我们在水泥森林里,在彩灯霓虹下,终究会有好的生活,也永不会忘记这个充满希望的盛夏光年。 “青春在恣意飞扬,誓言在胸膛,有你在身旁,燃烧着最亮的那一束光。”

【第十一篇】 我们——致2014 传媒梦工坊七组的一封信

【自我介绍】 陈卓能,伦敦大学学院经济专业。对我来说,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就是去寻觅多面的“自我”。热爱创业和金融投资,从部门营销策划到金融资产管理,我喜欢挑战不同的行业,在尝试中不断摸索自己的人生轨迹;我热爱音乐和表演艺术,曾参加过伦敦大学学院和伦敦政经的春晚演出,并且随着校音乐社在伦敦参与多场Chapel Concerts;我热爱文字编辑,中学时期曾担任过《热钱》杂志的主编,且多次发表经济时评;我也热爱慈善和公益事业,从埃及遗弃儿童收留所,到坦桑尼亚的贫困中学,再到四川的失学儿童家庭,不歇的脚步带领我把梦想和希望传递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在编织青春的梦想中,我始终在角色转换间寻找那个原汁原味的我!

今天,是离开传媒梦工坊的第十天。十天,很短,记得在北京的车站,把你们一个接一个地送走,那个拥抱转头的瞬间,我仿佛摸不到相聚的距离;十天,很长,跟你们在304寝室闲侃吐槽欢笑沉默……每次说好的讨论微电影比赛,最后总变成了“史老师”的“情感讲堂”。回忆的镜头时而清晰,时而模糊,脑海里还充满着你们的欢笑声,但一回过神,身边却那么安静。 我是一个特别害怕融入新环境的人,跟很多人不一样,有时候那份“未知” 并不会让我感到新鲜,反而会让我觉得有些畏惧。这就是我第一次加入第七组的心情。还记得第一次入群的时候,我跟群里每一个人都不熟,曾经接触过的预录取的伙伴们都被分到了别组。 “大家好!我是卓能,大家可以叫我橙子!”这是我在微信里,跟你们说的第一句话。 “我是文文!” “我叫小汐!” “哎呀,汐女神好(害羞表情)!” …… 于是,我们的缘分,就这样开始了。

【梦工坊第一课】——睡觉是多么奢侈的事情 还记得在去北京之前,微电影大赛的主题公布了,“梦想之xi”。 Xi到底是什么呢?当下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查字典,所有人(除了史老师,在梦工坊开营前几天正在和其他妹子聊天)几乎都把新华字典里发xi音的字从头到尾找了一遍。戏,喜,袭,熙还是隙?带着所有的问号,七组专属微信群“七打萌橙”开始爆发了第一次头脑风暴,那时已经是晚上11:30分了。正当大家头脑发蒙,卡在瓶颈的时候,突然,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确定xi是什么呢?它可以只是一个未知,就跟梦想一样,很多时候是模糊的,对我来说……”带有十足文青气息的文文果然厉害,一番话瞬间点亮了深夜的沉默。 “没错!而且看xi的形状,很想希腊字母里的第十四个字母!” “第十四个字母是什么?” “xi!在数学里,貌似是概率论中的一个随机变量!” …… 那一晚,我们都聊high了,直到凌晨两三点还不困。第一次发现,原来来自不同的专业的我们可以产生那么大的化学反应,思维碰撞产生的火花仿佛把夜空都点亮了。于是,我像打了鸡血一样,熬了整整一夜,直到隔天早晨5点,我们的电影文案初稿诞生了。

【梦工坊第二课】——在这个梦想似乎很空的社会中,要抱团取暖 来到了北京的第一天,真的像是网友见面会。还记得在演播大厅外面,见到了铭。虽然之前在网上聊得挺欢,但在这美图秀秀、360相机大行其道的年代,微信头像的可信度真的不是很高(当然,不得不承认,铭其实还是跟头像一样美丽动人哈哈)。第一次见面难免生分,还记得我向铭微微一笑以后,我们互相对视了3秒。 “你是那个……? “铭!” “哦,我是橙子呀!我们同组的!你怎么认不出我了呢?” 这种网友见面的固定对话模式我想你们都不陌生吧。一阵打趣以后,我才知道铭原来跟我一样都是雷厉风行的“金融女”,瞬间有种找到了组织的感觉。和她一起来到宿舍,找到了政法大学的大学霸“芮芮”。这个法律专业第一名,六级轻轻松松680的大神,给我的第一感觉竟是台湾偶像剧里横冲直撞的小哈妹。认识了芮芮以后我才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每天十一点按时睡觉,二十多年如一日的“中国好少年”!每晚十二点,当创业小分队热火朝天地讨论社区支持农业的idea时,寝室中间的床铺上总会探出来一个小脑袋,戴着黑色眼罩,睡眼惺忪地说:“你们千万记得不要跟农民签订任何协议哦,不然会变成圈地运动……” 这就是学霸的境界!睡并参与着!随后,寝室便是一阵笑声。 新钧是个很有效率的人,身为数学与计算机专业第一的超级大学霸,带领着创业小分队在开营前就拿下了超过50页的创业计划书,来梦工坊之后4小时之内就召集组员brainstorm了一晚上,这魄力着实给力。 相比之下,文文在我眼里则是更有“文青气息”女作家范儿了。别看她文文弱弱的,那瘦小的身躯里可爆发着无限的创意。在梦工坊的这几天,我仿佛已经习惯了她默默出现在我身后,一边叫着“大萌橙”,一边用右手食指戳我的脸蛋。另外,文文还是个专注的人。一旦开始了什么事,就停不下来,无论是presentation的ppt制作,还是微电影的后期剪辑,她一概全包。她是我们304寝室每晚合眼的人,也是我们最大的精神支柱! 睿哥是唯一一个在入组前我听说过的梦工坊学员,那个马克思比剪刀手的qq头像让我深深记住了这个“二货”。这个跟我一样在经济的世界里“欲仙欲死”的少年,不仅做过后期、带过辩论队、参加过商赛,上能通读贾内梯的《认识电影》,下能在新节目研发大赛展示会上披着床单扮演亚里士多德,这样的神秘男子,我只能用两个字形容他,男神! 身为七组三大男神之一的“史老师”可谓是全民偶像。还记得他每次在导师课堂上抢第一排座位和高举的右手,那渴望的神情,就跟我每次饥饿的时候等待“开饭”时一模一样。身为南开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年纪轻轻就进了《读者》,举手投足间都透露着一个“学者”的气息。每次史老师一提问便是引经据典,全场必然一片肃静。 另外,还有一脸腼腆,却擅长中英双语新闻传播的七组组长金妈;机敏可爱,平日里说话一口播音腔的小可乐;玩转各种高配相机,拍摄、演戏,镜前幕后样样精通的女神汐姐;小家碧玉,被七组辅导员称之为长得“极有特色”的乖乖女逼莹;着装飘逸,亲和力和工作能力兼备的现场导演彩月,以及学习编导、精通各种后期制作的“舞蹈家”韬燃。 我们,来自不同的城市;我们,有着不同的专业和梦想。因为梦工坊,我们相聚在北京;因为七组,我们有了共同的信念。以前的我总觉得,梦想是个虚无缥缈的东西,很模糊,难以言喻。但是在和你们相遇的每一天中,我突然感受了内心的纯粹。自己的思想就跟海绵一样,每天都吸收着不同人对知识的理解和对人性的认识。第一次发现,梦想其实也可以充满很多元素,有时候结局并非重要,重要的是“梦”带你走过了什么样的路,看到了什么样的风景,遇到了什么样的人。 很喜欢梦工坊语录里的一句话,“二十岁的年纪,我只知道应该为了纯粹的喜欢不顾一切地疯狂一次,任性也好,幼稚也罢。即使我完全不知道这会给我什么,我只想去到我梦寐以求的地方,和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或许,我不必去明白自己的梦到底在哪里,但是我会永远记得那些年,和我一起追梦的你们。

【梦工坊第三课】——梦醒时分,是该到我起舞的时候了 8月1日晚 11:30pm,星光晚会结束,2014年梦工坊正式闭幕。 12:00am,我们一行人赶到了三里屯的海底捞,大吃大喝了一顿。 3:00am, 我们来到了ktv,听史老师唱《小苹果》、《最炫名族风》和各种邓丽君的成名作。 5:00am, 我们来到了天安门广场,阴差阳错插了队提前进入了场地,伴随着第一抹朝阳,一群人哼着国歌,激动地看着国旗慢慢升起。 直到国歌结束的那一刹那,我知道,我们要分别了。 一整个晚上,大家时而欢笑,时而感叹,恨不得在把所有疯狂的事从头到尾经历一遍,只可惜,时间太短。 十天一梦,朝夕相处的感情让我渐渐习惯了跟着你们一起激动,一起忧虑,一起分享沉默的瞬间。新节目研发大赛,我们大胆地使用了表演的创意,用我们“最真实活泼的一面”打动了评委老师;创业大赛,面对创业评委犀利地提问时,看到你们所有人站在了我身后,那一刻,我只感受到无穷的温暖和无限大的力量;微电影大赛,虽然我们没有得奖,但是短短十几分钟的镜头里,分分秒秒记录着“我们”。就像我说的,七组没有技术大神,没有专业拍摄道具,但是我们有“我们”。因此,我们用肩膀当脚架固定相机,用椅子当遮光板……为了在地铁站拍外景,我们假装游客和路人,一次又一次骗过列车管理员;为了准备道具、联系拍摄场地,千里迢迢坐地铁跑到北大,连午餐也顾不上吃。 为梦想奋斗的感觉就是那么神奇!曾经吃饱睡好有时间发呆的时候,总会质疑现实,为梦想叹息。但自从来到了梦工坊,一日三餐煎饼果子、每天只睡3-4小时的日子却让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动力。没错,有时候,梦想就是一股劲儿,一股说什么也不服输的劲儿。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流淌着不安分的血液,所以只要我们在一起,就有最强大的力量去打破现实,得到任何我们想要的东西。 的确,梦工坊结束了,但我们的梦,却刚刚开始。

陈卓能

【第十二篇】 梦醒 起舞之——我眼中的梦工坊

【自我介绍】 吴子衿,2012年作为湖北省襄阳四中“校长实名制推荐生”来到北大,成为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一名本科生。虽然是理科生,却始终不忘文艺的梦想。目前是北京大学影视创作协会成员,参与过多部校园微电影的策划、拍摄及后期宣传。同时也是校园自媒体“燕园每日话题”的小编。生活除了文艺,还热爱公益和体育,尤其喜欢与人交朋友。未来,希望生活能一直这样丰富和精彩下去。

传媒梦工坊——梦想开始的地方。 已经过去很多天了,每天醒来依然会觉得怅然若失。明明应该在睡梦中惊醒,在忙乱中洗漱,在惊慌中奔向食堂吃早饭,然后在兴奋中期待着早上开讲的导师——似乎这才是正常的生活节奏。 闭幕式上,主持人说,当看到这个舞台的后面挂满了璀璨的灯,而不是“传媒梦工坊”几个大字时,突然觉得很难过。这一刻,我们才意识到,十天一梦,这个梦就要醒了。 十天来,每天我都很期待着导师的讲课,每一堂课我都会认真的记录。每当听到导师们睿智的话语,内心里都会激荡起涟漪。我想我是多么的幸运,能够在从来没有学过传媒、经济、政治的时候得到这样一些“大家”的启蒙。对知识的吸收从来没有像那十天一样的紧密,也从未像那十天一样渴望老师多讲一点,再多讲一点。 这十天里,我们听樊登老师谈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听谭雅琳老师谈中国经济;听胜春老师和王旭明老师讲说话的艺术;听加藤嘉一老师讲个人与时代的关系;听石述思老师在嬉笑怒骂中谈论中国;听王阳老师和王克勤老师讲一个媒体人该有怎样的情怀;听何力老师讲数字化时代的媒体;听马敬军老师讲如何制作访谈类电视节目;听夏吉宣老师讲中国媒体该怎样在世界舞台上发声;听王潇老师和路彬彬老师讲她们是如何成为现在的“女强人”;听保育钧老师谈国企改革……每一位导师都代表了一种思想、一种精神,不论我们是否赞同他们的观点,聆听他们的话语仍然能让我们受到启发。 这些导师中,我最喜欢的还是王阳老师。 开幕式的时候,王阳老师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王克勤老师是“大爱”,而他的就是“小情”,他会为小鸡举行“国葬”,为小猫的死而哭泣,就是这些细节让我这个理科生第一次感受到了一个媒体人的情怀。后来终于盼到了王阳老师的课,他在课上放的片子更是让我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不管是申奥成功时天安门欢庆的视频,还是“让母亲回家”的广告,不论我有没有亲身的经历和切身的体会,我都会在看片子的时候流泪。

在来梦工坊之前,我只是一个对传媒有热情,但一无所知的人,我不知道传媒之路该怎么走,也不知道自己将走向何处。直到听了他的课,我才第一次明白了我内心想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媒体人——我想要做一个能够传递温暖的人。哪怕这个世界再冷漠再危险,我也希望人们能够感受到温暖。 不是王阳老师告诉了我这些,而是他带领着我发现了自己的内心。 有同学问王老师应该成为怎样的媒体人,王阳老师回答了八个字—— 多愁善感,爱憎分明。 这大概也是我想要做到的吧。 能够被某一位老师的某一句话所打动,就已经值得我们为梦工坊付出的所有。何况我们所获得的远不止一句话。听完所有老师的讲课之后我被深深的感动了,尽管许多的老师都在讲中国的现状多么多么不好,讲中国的法制不够健全,国企改革不够彻底,经济制度不够完善,没有言论自由,中国人也没有创造力……可是,他们却依然为了中国的未来在奋斗!当我看到王克勤老师的报道多次受阻却依然在坚持;当我看到石述思老师笑骂着评论中国的不足却依然在最后号召大家回国……所有这些都让我在失望当中看到了希望。我想到自己笔试时写的文章,题目就叫做《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感谢这些老师,他们让我们找到了为自己、为中国奋斗的动力。这种人格魅力的感染,要超过任何书本上的知识。

十天一梦。 十天前,我是一名几乎不关心经济和政治的理科生,传媒也知道的很少;十天后,虽然只是对这些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可是导师们在我心里播下了求知的种子,我想要在剩余的大学时间里尽可能多的去读书,去了解这个世界;也想要去实践,去向着自己的传媒梦前进。这大概就是传媒梦工坊所带给我的,最有价值的东西了。 传媒梦工坊,梦想从这里起航。

【第十三篇】希望、真——我眼中的媒梦工坊

【自我介绍】 施蓓(Claire), 英国伦敦卡斯商学院大一,投资及金融风险管理专业。卡斯商学院及伦敦城市大学官方中国媒体平台助理,Cass & City学生大使,Cass Talks中文制片、主持。喜欢旅行,曾背上背包独行欧洲;热爱中国文化,曾开设中文班担任中文讲师并成功举行两届外教中文大赛;钟情艺术,钢琴十级,速写六级,会弹古琴,会讲西班牙语;热心公益,英国NUS环保志愿者,INTO慈善机构学生导师;热爱传媒,曾在电视台实习也导演过微电影。

筑梦为马,十日一梦。 在这个人类梦想无限缩小、人性光辉逐渐束缚的现实中国社会气氛中,这里,让我感受到了无限梦想的力量。这力量带来希望。 对于梦工坊来说,我的专业并不算是对口的。真正来北京加入这个大家庭之前,我一直以为这仅是一个为传媒精英筑梦的舞台。而我,一个每天以数据分析为主、商学院学风投的学生,也顶多只是与“财经”有些关联;能在全球的精英学生中被组委会选中,我一直认为是我的幸运。 记得接到梦工坊的确认录取通知时,我正在挪威上暑期学校。为了能准时来北京报到,我立刻重买了所有路段的机票——2天辗转4个国家,48个小时无眠:奥斯陆——伦敦——维也纳——北京。我特别期待看到,是什么样的一群人有着那样炙热而坚定的信念、支撑着“梦工坊”六年来在逐梦之路上披荆斩棘。 但凡和我相处过的人都会发现,我并不是一个沉默的人:我敢说、也能说。可出乎大家意料的是,整个梦工坊的十天,我选择了我少有的安静。10天的梦工坊历程中,我们每天都有9小时以上的导师课程,每个人都要准备2个比赛、筹备1台晚会,每个人每天睡眠时间平均不足4个小时……如此高强度、高密度的工作节奏,身边的追梦人却依然展现出旺盛的精力与不挠的“战斗力”。于是我很好奇,他们的动力来自于哪里。

在清一色的海内外高校精英中,一个国内二本的大三学生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感:相对很多梦工坊学员而言,他没有良好的学术背景、没有优越的家庭环境、没有高超的情商智商;他在聊天中说,他希望未来能超越马敬军(《杨澜访谈录》制片人),能制作一档更有魄力的节目。我也向他呵呵傻笑了笑,没有言语什么。原本以为这只是他只是随口说说的梦,可之后他的话让我看到了他逐梦的执着同时也无比相信:这或许是在未来他会简单实现的梦。为了这个梦想,一个学机械自动化的孩子,每期《杨澜访谈录》期期必看;听说马敬军会来梦工坊当导师后,在经历哈尔滨地区、河北地区、甘肃地区、武汉地区面试失败后,重新出发,来到长沙,进行多次面试,只是为了能与马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他每天早上5点起床,自学2小时制片知识后,再去上早课;传媒大学的制片方面的专业知识课,他是有名的“蹭蹭”…… 然而,他只是梦工坊的一个缩影:在包括组委会和导师在内的130余名参加梦工坊成员中,他是渺小的——每个人都了自己心中的那份理想而坚定着、坚持着;可对于他自己而言,他是伟大的——为了那份传媒梦,他坚持着自己的坚持,执着着自己的执着。因而,从梦工坊的每一个人那倾听来的故事让我体会到了安静的力量:每个人的追梦过程中,阻力都会远远大于看似一帆风顺的我们。别人都在努力,我们有什么理由用一些所谓的现实理由来敷衍自己进一步海阔天空的梦想? 每个人都在为梦想努力着。

我的梦想是未来在一所世界TOP10的商学院中当一名大学教师,每天与来自五湖四海的精英畅谈世界的商业动态。因此,我也努力地在世界地一角筑造着我的小小梦想。这一年在英国,很多人说我的简历很漂亮:无数的大型机构志愿者经历、高端的Part Time经历、牛气哄哄的实习经历……其实我喜欢的是背上我的小背包,用自己并不宽裕、但足够支持我生活费和一个人在世界的一些角落游历一番的有限工资,在尽量多的地方留下我的痕迹。世界那么大、那么美好;走过一些地方后,你才会发现,没有什么值得抱怨、没有什么值得记恨;一切的一切,在世界万物的包容中,变得那么渺小、那么不值得一提。我想未来的某一天,倘若我实现了我的梦想,我会骄傲地在属于我的大学课堂上告诉我的学生们:18岁的青春,我没有辜负,我用自己的能力去到了我所有希望踏足的土地;我也用我自己的能力找到了这个年纪该有的生命正能量。于是,我是知足的,更是快乐的——接近梦想的每一天都应该是快乐的,不然,这个梦想又为何值得我去珍惜。

梦想的力量是无穷的、逐梦的岁月是心酸且快乐的。感谢梦工坊,十天的经历让我更加确信了这个真理。无论未来何时,我会记得梦工坊每一位可爱的导师、组委会成员和所有可爱的充满正能量的学员。 因为有梦想,所以有希望——梦想之希。 梦工坊是安静的——它不浮躁,以独有的方式影响着喧闹浮华的世界; 梦工坊是真诚的——它不虚掩,各式梦想与激情的火花尽情摩擦; 梦工坊是纯粹的——它不驳杂,简单地因为有梦,所以我们相聚。

【第十四篇】减运能量守恒——我眼中的梦工坊

【自我介绍】 王有晴,第六届传媒梦工坊学生,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作为工科女,有一颗丰盛的心。任同济青年摄影师协会会长,同名校园周边自主设计品牌创始人,摄影作品曾被刊于校内外各类媒体;同济女子学院文艺部部长,同济大学女生文化节闭幕晚会总导演,大一参与组织策划樱花季旗袍文化活动,个人照片被用于百度新闻和腾讯大申网等首页图片,被40余家媒体转载。在学生会参与组织策划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竞赛开闭幕式等大型晚会;民乐团声部长,古筝十级,苏州市三独比赛一等奖,全国敦煌杯古筝大赛铜奖,“世界小姐”上海赛区十强才艺秀晚会邀请演出嘉宾。杨浦区阳光之家志愿者,长江环境样品库志愿者。丰盛之余不忘学业,获校学习奖学金,桑德奖学金,晨星奖学金。用学习科学的理性,感受传媒,希望去聆听和拥有更多故事。

大家好,我叫王有晴,是一名工科生。在梦工坊,每一次介绍自己的开头似乎都是这样。 是呀,我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新闻、金融经济类教育,习惯了沉默聆听,习惯了理性的思考。在来北京之前我还在怀疑我曾经做过的很多与专业无关的事情到底有什么意义,而来到梦工坊以后,像电影《练习曲》中说的那样:在20岁出头的生命里,我做了一件到80岁想起来都还会微笑的事。 我穿着同济大学学生会文艺部的部衫,在特别节目录制的演播厅跟着现场导演和宝强哥学节目录制过程中最基础的气氛调动,一条一条记下总导演对现场问题的指导,让我觉得曾经做过一场场晚会的经历是有意义的。 我举起相机拍摄了新节目研发大赛的宣传样片,纪录了导师睿智的神情,小伙伴们思想的碰撞,以及寝室里没有下限的聚会,让我觉得曾经去上选修课、街拍、搜着教程学修片的经历是有意义的。 我对着电脑,用photoshop做完了创业大赛的app用户交互界面,让我觉得曾经在学生工作和实习里做过海报、展板的经历都是有意义的。 我和小伙伴讨论微电影剧本,一次次推翻重来,和我们组专业学编导的李凯导演商量分镜,和同样有经验的肖亮讨论收音,到最后参与拍摄,让我觉得曾经拍过和被拍过微电影的经历都是有意义的。 梦工坊将我生活里所有看似无意义的、侵占着课业时间的“闲情逸致”都发挥到了极致。而在学以所用的外,更多的是再学习。

在每晚的小组讨论中,我从思辨有序的徐爽那里获得app知识产权漏洞、拼车事故责任认定有关的法律知识、听牛津男神沈桦鑫说投资回报效益,以及看其他的小伙伴一起做市场调研、数据分析,游走于这些未曾涉猎的领域。 而至于学习,更多的自然是与导师们纯粹的、思想上的碰撞。在传媒大学的报告厅,我写了一整本的笔记,关于专业、亦关于现实、人生、梦想,不是我寥寥几笔可以记叙。在这里只写下了两个小例子。 在王阳老师讲座时,他团队里的一个编导姐姐讲述了她自己的故事:她学播音出身,梦想成为央视播音员,但在她克服许多困难最终取得这样的机会后,她尝试,也放弃了。她告诉我们:只要摸摸自己的梦想,就无悔了,人最重要的,是被认可。而王阳老师是这样评价认可她的:她已经是我们这里最优秀的编导了。而梦工坊就是这样一个起点很高,但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脚踏实地的地方。 而我,热爱我的专业,扎实地学习,想要投身于环保事业,我希望我往后的工作可以在专业之余触及环境调查或者新能源经济、环境净化装置,而哪怕我做不到将自己的专业和新闻、经济相结合,我也已经用了力气,在短短的十天内摸了摸内心称作梦想的一部分东西,因此变的和别人不一样。 从初春决定报名梦工坊开始,清华大学的菲茗姐和中国政法大学的子潇哥都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和鼓励,我与他们两位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场合相遇相识,大家又相聚在北京。

我原以为人与人的际遇,不过是各自命运所做的布朗运动,毫无预见性地交错,而梦工坊就是这样神奇的地方,志趣相投的人,总能做着熵减的运动,不偏不倚在这里相汇。 我想,或许不会再有这样的岁月了,我肆无忌惮地追逐着与专业无关的灿烂,无所谓时间、金钱,甚至牺牲了些许健康,在创业竟赛前夕做app界面,和负责人从夕阳熬到了北京日出,终于发烧进了医院,而在高密度的讲座和竞赛中我们组包括我在内的三个姑娘都进了医院,每天打开朋友圈,看到的是满满的通宵和正能量。每个人都想在精短的十天里付出更多的努力。

我真庆幸,在这样纯粹丰盛的时光里,遇见了你们。 我们只身一人,在这个总质量守恒、总能量守恒、角动量守恒的世界上,做着熵减、熵增循环往复的事情,不如一颗尘土永恒,但是幸好我们还有梦想,并且聚在一起,有为之奋斗的精神。那么,即使我们都是尘土,也能造出大厦的瑰丽。而梦工坊所能传递的、永不磨灭的就是这样的精神。 在我20周岁生日的当天我收到了cctv《奋斗》传媒梦工坊的预录取通知书,我想等80岁的时候想到当时当事,依旧面露微笑且心潮澎湃。在北京的短短十天,不仅有快乐,亦有信任、奋斗、质疑、解释,五味杂陈,淤结于心,到最后,我敬你的一杯酒,都是心里温热的眼泪。

2014年8月19日 于 江苏太仓

【第十五篇】品茶的味道——我与媒梦工坊不得不的故事

【自我介绍】 郑文婕,澳门科技大学,产品设计专业。已获“ACAA高级视觉设计师”认证。澳科大创业就业中心“科大印记”设计比赛亚军,“我的大学我做主《学生手册》封面设计征集比赛”冠军,多项作品留校展览。曾任澳科大音乐学会宣传部部长,现任澳门中华学生联合总会——《求学澳门》编委。曾在上海东方卫视、第九城市游戏设计公司实习。“澳门爱心输送大行动”、“第八届亚洲电影大奖(AFA)颁奖典礼” 等志愿者。爱音乐、爱舞蹈、爱设计、爱传媒、爱发梦。这,就是我。

梦工坊犹如一壶好茶,初品时略觉苦涩,而后慢慢发觉它的醇香。 用”10日如梦”来形容梦工坊一点也不夸张——在10天高强度的课程安排下还需要完成一场自制节目的录制、两场晚会的筹备和三大项目比赛,大家几乎每天最多只能睡4个小时,睡觉几乎成为最奢侈的事,我们都笑着说”真是在消耗生命在奋斗”。然而,正是这样的高压才激发了我们挑战自己极限的那股劲儿。回想起自己当初无意中看到招募信息,然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名,经历面试通知、笔试、再到最后被录取,这一切完全在意料之外。 这次,梦工坊一共有2万多名报名者,却只招募其中的100名优秀大学生,而我居然会是其中的一位。一想到这里,我既兴奋又有点自卑,看看别人的社会阅历再看看自己的,简直是天差地别,真不明白那么高大上的平台为什么会选中我。 于是,我满怀好奇,充满求知欲地来到了北京。

本届梦工坊共分为十个小组,在小组组员见面的时候,大家初次相见就有种一见如故的感觉。在首日的开幕式上我们见到了王阳老师—— 一位幽默风趣、具真性情的导师。 他让我们明白,在光鲜亮丽的央视工作其实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那么轻松,那些幕后人员的艰辛与压力也是我们常人所无法体会的。有些同学在了解了这些幕后的辛酸以后,也许就退缩了。扪心自问,一心想进知名企业、知名媒体的我们究竟爱的是这份工作还是这份虚荣?答案是也许我们大部分人都被这份虚荣蒙蔽了双眼,而忘了其实喜欢传媒在哪儿工作都一样。 短短十天,梦工坊教给我们的并不是什么理论知识,而是心灵的感悟和思想的碰撞。在这儿我获悉了许多导师成功的原因、处事的心态以及他们关于传媒业与金融业的一些看法。这些让人受益匪浅的经验之谈,不禁开启我的主动思考——我现在是否太安于现状?我想要的未来到底是什么?这些问题是我以前不会去想的。

在经过三场比赛和一场节目录制后,我深深领悟到,很多事并不是你做不做得到,而是你想不想去做,做好一件事在于你是否能让自己的优势最大化。作为设计专业的学生,我没有办法帮助大家把项目进行完善,而我要做的就是提升项目的附带价值——即形象及宣传。整个过程既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成长。央视节目主持人樊登对我们说,“要做一名拥有独立完整自尊体系的人。”什么是强?强就是不介意外在议论如何解决问题,不追求自己的公正;而弱就是过于在意别人的想法。成功需要大胆,需要去闯,而不是唯唯诺诺地考虑这个那个,直至最终放弃。王克勤老师在给我签名时留下了这样一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还原新闻事件的真相是他对待自己工作的态度,这种求真求实的态度,让我难以忘怀。 来梦工坊的初衷就是为了结识一些朋友,记得还没到北京的时候,负责人就告诉我,梦工坊是一个很纯粹的平台,也是我们积累人际的好机会。在这里,我结识了一群一起奋斗、一起玩耍的好朋友——很有情怀的邹盟,霸气有主见的王冕,北大才女吴子衿,高冷可爱的陈雨豆,像弟弟一样淘气的库子涵,深沉才子陈胜,多才多艺的陈芳琴歌,最有潜力女强人宋婉源,女文青编导敬嫄,有设计师气质却修物理学的杨奇,像小丸子一样可爱的理科女裴瑶,文静沉默的明如玉,我的最佳室友王星逸,爱下围棋的女孩儿邱文琦,以及我们最爱的辅导员”奶爸”孟令名。因为缘分,我们凑在一起组成了“one 9 in BeiJing”。 和大家都聊过参加梦工坊的原因,对我而言,交朋友,体验社会,让最后一个能够自由玩乐的暑假更有意义。我无法用文字来表达在梦工坊和小伙伴们朝夕相处的情感,但我相信,这短短15天将是这个夏天最美好的回忆!这就是我们的青春!

梦六期的班主任靳宝强告诉我们,“二十岁的年纪,我只知道应该为了纯粹的喜欢不顾一切地疯狂一次,任性也好,幼稚也罢。即使我完全不知道这会带给我什么,我只想去到我梦寐以求的地方,和那些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没有什么是被给予的,一切都是赢得的。长久来看只有你踏实努力才能得到你幸福的拥有。”“梦工坊就是你哭着说我不行,我不行,但到最后一刻,在舞台上,大家依然会绽放。”这里遇到的每一个导师,见到的每一个人,做的每一件事,都会汇成一个个点,在未来的某一刻串联成一条线,鼓励我完成自己的梦想。这里有铮铮铁骨也有如水柔情,这里有慈悲长者也有青春少年,这里从不缺乏梦想家,更多的是踏实的实践者。梦工坊,很纯粹,很人性,很真实!这些都将成为我人生道路的方向标。 直到整个活动结束以后,你才能真正体会到它的意义——不在于你学到多少而在于你感悟了多少,也许这个过程非常辛苦,但最后得到的结果是醇香的。 这个夏天,我们相识在梦工坊,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第十六篇】写6岁的梦工坊,也写给即将21岁的自

【自我介绍】 杨一鸣:传媒梦工坊第六届学生,河北传媒学院学生。

梦工坊落幕已经六天了,一直想写点什么却又迟迟没有动笔,想把“梦工坊带给我什么”想清楚再写,但有些是能察觉的,有些又是潜移默化的。带来的是樊登老师的一句“无论何时何地,你永远拥有选择的权力”打开了我无限的可能性,也是王阳老师给我的学历敲下的当头一棒要我务实,又是听到了很多外面听不到的声音、见识并结交了这些优秀的人们,还是拓宽了看问题的角度,更是自我认知的不断深入…… 当初带着执着第二次争取梦工坊,一年的沉淀使我思考了很多。一个人在眼看就要四级考试的时候从石家庄到长沙参加面试,希望进行一场面对面的交流,即使没有被录取也没什么遗憾了。中午面试完便旁听了一下午他人的面试,收获许多,很多人没有被录取不是因为他们不优秀,而是还有人比他们更优秀,并且每个人优秀的点也不同。 有人问我当初为什么那么执着,我说因为我太需要了。上了大学我一直在寻找,寻找梦想,也寻找平台。 其实目前我没有梦想,也可以说我的梦想就是寻找梦想。未来具有无限可能性,所以我所谓的梦想更像是一个方向。通过梦工坊,我看到了更多人的梦想,也看到了很多和我一样执着寻找梦想的人。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个三本,平台很不好,只看到学校内学习等于闭门造车,既然我无法改变学校的环境那就除了让自己适应这个环境外更要努力寻找新的好的环境。同时平台不好只要意识到了反而会对成长具有促进作用,这样会更珍惜也更愿意去寻找好的资源,而如果一开始就在好的环境中很容易懒惰和不珍惜。身边的许多人都过早的把自己定性了,认为自己到了这个环境就该是这个环境的人。我觉得大学就是“迷茫+寻找”,寻找了可能会重新迷茫,但是每一次的迷茫都不一样,都是在进步的,只要继续寻找就可以,因为人的一生都是在路上,不可能有结果。但是很多人的大学生活没有寻找,只有不断的迷茫,不行动就不可能进步。所以连续两年争取梦工坊,且今年为了梦工坊也放弃了很多,这些都是值得的,有舍才有得,关键是自己要懂得权衡,也就是加藤嘉一老师说的“要知道抓什么,放什么 当得知被梦工坊录取的一刻是激动的,但很快便陷入了苦恼。翻看一个个录取学员的简历,重新思考自己凭什么能和他们一起参加梦工坊,自己又能在其中做些什么,为此那一个夜晚基本没合眼,第二天就感冒了。第二天,通过看书、询问朋友慢慢恢复平静,开始给自己重新定位,术业有专攻,在去参加梦工坊之前的一段日子我需要从我擅长的入手,提高本来就擅长的东西,适度了解不擅长却又需要的东西。事实证明我是多虑了,当来到梦工坊后,那些在简历中看似高冷的同学瞬间其乐融融,反思自己是因为之前过度仰视他们了,就像老师说的“永远不要仰视或俯视一个人,要有平和的心态”。

这届梦工坊说的最多的两个词是“纯粹”和“人性”。这里的人很纯粹、关系很纯粹、梦想很纯粹,在这样一个浮躁的大环境下我们确实真的需要纯粹下去。宝强哥补充导师的话说“当你真正了解人性的时候,是做任何事最好的时候”。而王克勤老师真是让我看到了“人性”的伟大,7个小时的课程,看清太多,启发太多,当时我发空间说比我大学4年听的都有用。 当上午、下午、晚上都被安排满满的课程和大赛没时间歇息时,当我们讨论创业大赛项目到凌晨2、3点时,当我们通宵赶拍微电影时,当我们为即将到来的离别而唱K通宵时……在梦工坊一次次地真切感受到睡觉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但我们乐此不疲。 还记得夜里和王斌通宵聊梦想聊人生,两个大老爷们竟然也能如此神聊,谢谢他临走给我写的信中说“英雄不问出处,你永远都拥有选择的权力。”也谢谢益羽姐最终肯定了我去长沙的执着并鼓励我“能从挫折中爬起来的才是真男人。”谢谢你们大家给我写的信。碰巧寝室住了三位央视栏目组的摄像大哥,谢谢他们和我聊了很多也收获很多。梦工坊期间晓丹姐生日,其实更像是我们三组大家庭的集体生日,虽然只有十天,但这份情谊很特殊,就像晓丹姐常说的“青春不老,我们不散”。 这届梦工坊结束了,但对于这份情谊、对于每个人的梦想、未来,它只是个开始。梦工坊的这些人、这些事会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去寻找、去前行,做一个追寻梦想的行路人。

【第十七篇】写梦工坊的一封信

【自我介绍】传媒梦工坊第六届学生 南昌大学许一鸣

梦工坊的你们:

这些天想起在东亿的日子,几种感情含混的涌向胃里,没说出的再见,没表达的抱歉,没写完的信件,没听完的经验。因为梦工坊的你们离开了而没时间说再见,所以我在忙乱的旅行中给大家写一点我的心愿。 梦开始的地方 我一个人蜗在北四环的胶囊旅社跟大家问好。前几天从北京走的时候天空特别美,清澈到心里。我记得在鼓楼大街上有几个老年人拿着红圈头拍晚霞,透过镜头看见天安门背后的一切,蓝色和红色鲜明的割裂开天空。 这一切真的美极了。 这是我刚刚见识过的北京的晚霞,没有雾霾也没有喧闹,只是安静的在变换着自己的色彩,按照着脚本写完自己的故事。我对于梦工坊的一切认知,从晚霞说起吧。

去年11月,我在南昌读大二,那一阵我每天都会坐两个半小时的公交车去老市区的老福山附近上班,教一群高三的艺术生。上班的那阵子正好是南昌晚霞最美的时候,每天晚上都会从赣江边一直烧到办公楼的头顶。这些日子里,我跟我的学生讲梦想和人生,我跟他们说我是已经研究生快毕业的“老资格”让他们好好听我的话,不要每天都跑到路上去吃烧烤,要拿出时间去背和艺考相关的知识。 我想学生是喜欢听我的课的,在我的课上所有的学生都把手中的手机和笔记停下来,安静的听我吹牛。我说:“老师我曾经用半个月的时间去背完了整个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艺考的文艺常识。”下面的学生唰唰唰的翻书去找可以问倒我的问题,最快的一个学生说:“新闻是什么?”我在学生面前唯唯诺诺的想了半天,最后也没能够想起来正确的答案。 回去之后我想去找找新闻是什么的定义,然后点进去了我一个同班同学去年的说说。里面提到了“新闻”、“经济”、“传媒”这些字眼。第二天上课我就去问那个同学:“问你哦,你去年发说说里面的那些话是从哪里看来的。”同学跟我讲:“从梦工坊啊,传媒梦工坊。” 我似乎找到了一个能够让我再一次点燃对传媒的热爱的理由,这将成为我生命里最璀璨的回忆。 南昌区的面试是在6月14号,那天天很热。从南大、师大、财大、交大、东华、科大来了100多人,我们全部挤在一个小办公室里,为了低调工作人员关上了窗户。那是在南昌的最后一场面试,安排的时间是从下午的两点到六点。因为南昌大学是主场、所以宝强哥让所有其它学校的学生先面试。这教室里的人匆匆忙忙的减少了一半。到了快六点的时候只剩下南昌大学的20个报名者,宝强哥让我们自由的去讨论,问题的题目是“中国青年之我见。” 这大概真的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题目吧,青年人、中国有太多的话可以讲,我甚至不相信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将每组七八个人的性格摸透,我所在的讨论组在意见的表述上十分混乱,我最后推荐一个来自昌航的播音师姐来带动大家思考,因为我不相信充分的发表意见能够让事情最快的被解决。

后来得知被梦工坊录取,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激动。只是约了几个朋友去录制给梦工坊的庆生视频,有一句话说:驰骋梦的边疆,追逐传媒的疆场。我一直以为来到梦工坊只是一个开始,所以没有任何事情是值得夸耀的。我加进录取群,然后很快能够和梦工坊的朋友们打成一片,成为了祝福视频联络组的成员,总之是绵薄之力吧。 后来分组了,我们连夜去讨论微电影大赛的剧本,去做创业大赛的设计,新节目研发的方向。临近梦工坊的时间我在鄱阳做一个社会实践,辛苦的实践项目让我们没法分心去参加组内的讨论,我只好每天熬夜到3点多为小组写完微电影的稿本,是一个关于音乐的故事,《梦想之xi》“xi”是音符的最高音。当时写下了这个剧本的时候对它的出现满怀期待,希望能真的让我所在的“六神”组获得最高的荣誉。 我理解了老师一句话“积极就是永远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我们假若是积极的去对待梦工坊的比赛,就不会对经过所有人讨论也得到认可的《梦想之xi》选择放弃。真正积极的人将会坚持自己订立给自己的目标,并把它当做选择的岔路口中为数不多选择项的必选项目。 这些天我听见了太多的表扬,但是表扬是不需要任何成本的,适度的表扬的确有用,但是过度表扬会让我们忘乎所以。一个人永远比批评一个人更加难。因为对一个人的表扬很难做到不带感情色彩的表扬。在梦工坊的十天里身边有太多的人被表扬。我们需要扪心自问一下,被表扬的那个点,是不是真正的是值得骄傲的点。被人夸奖是一种幸福,幸福的同时也要拿出让人信服的实力来。

好男儿志在四方“北上广深”这四方将是年轻人打拼的地方。所以今天,我仍然留在北京不愿意离开,梦工坊还有许多和我一样不愿意放弃自己对生活的打拼的人,抓住了留在北京实习的机会,或许是第一次能够看看从小到大都祈盼的四方究竟是什么样子。这大概就是梦开始的样子。 一次别离 在北京的最后一面我见到了许思慧,我把她的晾在我房间里的衣服拿出来,一大捆的抱到了她的房间门口。思慧住在亲年旅社的床位间,和其他人在一个房间里休息也不是方便,我让她到我的房间来洗澡,知道我要走,前天晚上她过来的时候洗了快两个小时的衣服。乖她巧的像一只没有长成的雏鸟,一遍洗一遍跟我还有豆子说一些和离别没有关系的话题。 梦工坊结束的那天下午,我和窦璐、思慧、张妍一起,坐着地铁提着几个大箱子去了一个临时找到的宾馆,那是我们第一次接触到梦工坊以外的北京,怀揣着憧憬和顽固的梦想的北京。从四惠站出来的时候我从地图上发现还有大概一公里的路要走,却根本不敢跟身边的几个女生去说路途有多遥远,我害怕直面这些摆在纸面上的距离会让她们心生抗拒,从而直接动摇了这几个孩子在北京的冲劲。出站几步有几个黑车师傅,他们殷切的让我们坐他们的车去酒店,说“前面还有好远的路要走,你们背着箱子就不要逞强了。” 再早一点,星光晚会的那天下午,张梓群让我们一起排舞,在报告厅外面的电梯口,几个不会排舞的孩子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彩排完开场舞。她中午的时候紧急的把大家都召集起来,打断了正在补拍镜头的我还有豆子,也叫过来身体不舒服的女生们。梓群姐跟我们讲:“假如我们完不成这次排舞的话,可能我们这一辈子都可能无法再有机会同台演出了。后来,我们戴着闪动的手环从黑暗中出现,伴随着掌声,我们成为了星光晚会的星辰。 吃完了海底捞,唱完了通宵,梦工坊的十天时间就像是一场梦一样。从清晓的北京听到了躁动的虫鸣、走过了天安门前拥挤的人潮、换乘了十几站路的地铁、背上了沉重而又难以抛弃的行囊,我们在槐树的疏影下离开了中传的校园,对梦工坊完成了一次别离。

我从东亿出来时候给林榕发了个短信:“小师父你忙不忙……我是一鸣,我有些事情要请教你,你能不能接我电话?”然后林榕回拨了我的电话,她在电话里跟我说,要直面自己的感情,要完成好梦工坊分配的实习,要和身边的朋友好好的说再见,我在工体附近,你要不要来玩……”我唯唯诺诺的跟她应和着每一句关切,在她的面前我的情商似乎退化到小学生水平一样,我记得她去年从星瑶手里把我这个徒弟接过来带,跟我讲:“从今天开始我就是你的小师父了,你要好好听话。”我拼命的点头,生怕错失了每一次和新闻有关的机遇。 梦工坊结束后的第二天中午,我和豆子接受了大家的祝福,在东亿食府,在场的所有人向我们送上祝福,有人跟我说:“你和豆子是这六届以来,梦工坊唯一一个官方指定的情侣。”其实我更加明白这些祝福背后的责任。在别离的午宴上,我们一起举杯,欢度最后的相聚时光,席间不断有人离开,桌子上能够坐下来的人越来越少。我知道这是一次无法抗拒的别离,我举杯为你们祝福,在遥远的地方期盼着下一次相聚。

“聚是一团火,散作座满天星。” (我急着下楼去买点吃的,赶路一天,楼下的商店快要关门。最后我用我写给梦工坊星光晚会的朗诵稿件作结尾吧。希望梦工坊所有朋友万事顺意。) 再见,梦想的海岛 嘿,我走了。还在睡梦中的朋友们。 清晓的阳光刺进了落地的窗子, 青翠的槐树还挺立着它的叶子, 趁着我还没有淡忘大家的样子, 这分别的时候,我要跟你们说再见。   有一列火车安静的伴着汽笛将要开动, 或许是一家飞机停在晨光里将要启航, 我站在梦想的门口, 跟大家说着分手。 “嘿,朝夕相伴的朋友们,我,走了。”   在年轻的海洋里,我们都拥有一座海岛 飞越海洋的梦想,我们展开未来的翅膀   十天的时光里,我们倾听传媒的潮水涨落 那潮水卷起的忐忑不安, 是等待几百天的月光, 而我们,在同一轮清辉下成长。   嘿,大家知道吗?在我的心里有这样一只海鸟。 飞越于大陆和海岛 累的时候,停伫在听海的枝梢 波涛与波涛 呼吸光芒的荣耀   在大海上,我们都是海鸟 憧憬着海岛上的知己 有的时候,穿越前方的风雨 波涛与波涛 倾听梦想的笙箫   在大海上,我们都是海鸟 接近着海岛的境地 渴的时候,期盼着甘泉的清丽 波涛与波涛 等候注定的相聚   飞临这海岛,我们都是海鸟 探索着未知的疆域 相聚的时光,如同花海的芬芳 波涛与波涛 思维碰撞的意义   相聚的时光里,我们是繁衍的海鸟。 在梦想的海岛上,传递着温暖的话语。 还记得最初的梦想么? 是什么让我们追逐了几万公里。 是什么让我们在这人海中相遇?

再见,梦工坊,我已经收拾好行装 行走在八月的好时光 再见,梦工坊,我已经收拾好梦想 驰骋在人生的大路上   今天的分别牵扯了太多的思绪 还好我珍惜了和你们的这一次相聚 我拿起了你们写给我的信封 拆开品悟深情的寄语, 芳菲今朝已至,静候来年花开。   再见,梦工坊,我们感受思想的力量 再见,梦工坊,我们追逐心灵的激荡 再见,梦工坊,天各一方终将聚 我们别离,我们又没有别离。 我们别离,我们又终将相遇。   顺颂 夏祺!

梦六届学生 许一鸣 2014/8/9于北京

【第十八篇】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自我介绍】 王海祺,河海大学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第六届传媒梦工坊学员;曾任河海大学学生会部长级,负责南京32所高校交流与沟通;于2013年在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实习,筹备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梦想之旅”十周年超级盛典等活动;连续两年荣获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江苏省省级重点团队”称号,组建并带领团队于2014年荣获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江苏省省级优秀团队”称号。曾获创业设计大赛第二名、新节目研发大赛第二名、河海大学商学院第三届“十大精英”荣誉称号等。

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决定着你能走多远。这个夏天,我很庆幸能与来自不同地方的你们共同奋斗,让最初的梦想绽放在最美丽季节。 感恩,珍惜,谢谢。 “曾经,有一个人为了得到美丽的蝴蝶,便买来一双跑鞋、一只网子。穿上运动鞋,追逐奔跑了很久,终于在气喘吁吁、满头大汗中抓到几只。可是蝴蝶在网子里恐惧挣扎,丝毫没有美丽可言。一有机会,蝴蝶就会飞走。这就叫‘追求’。” “另一个人也很喜欢蝴蝶,他买来几盆鲜花放在窗台,然后静静地坐在沙发上品着香茗,望着蝴蝶翩翩而来,心情犹如吸蜜的蝴蝶。这就叫‘吸引’。” 这是我很久前在梦工坊的人人主页上看到的分享,从那以后,我的账号的个人描述与签名一栏被改成了“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在我心里,追求是一种简单的行为,而吸引则是一种境界。从那时起,我开始意识到:有些东西并不是你去追逐就能得到美好的结局,在你没有足够的能力拥有它和驾驭它的时候,应该静下心来学习,不断完善自己。

当你有一天变得足够优秀,在成长的道路上绽放时,你所想要的,想得到的,会被你的美丽和动人自然地吸引过来。以上所述是这句话的主流观点。 于是,我开始完善自己,等待着某天的绽放。 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没有必要像当初打辩论赛一样揪着一个正方或反方的观点不放”,樊登老师曾这样说过。而主流观点只是提到这句话的正面含义。 随着一天一天的进步,我开始蜕变。我得到了很多,收获了许多,开始明白“吸引”的美妙之处。但随着时间流逝,我不断进步,接触到更高更广的平台,却也因为蜕变,“吸引”了很多自己并不需要,也并不想要的东西。从那时起,我意识到这个句子里的“蝴蝶”并不只有“美好事物”的意思。这是我在这个语句里读出的不同于在主流观点的思想。但是,我所提到的“盛开”有可能会“吸引”不好事物的观点并不代表我反对这个句子的主流观点。

不知不觉,我已经离开北京20天了,在这20天里,宝强哥的那句“不想让梦工坊发展太快”一直在我耳边回荡,因为“往往发展太快的事物容易化为灰烬”。我开始慢慢理解这几句话的含义。 传媒梦工坊已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大学生活动”。这样的荣誉来源于各方的努力、付出和完善。正是因为这样的坚持与奋斗,才使得这个平台连续在最美的季节里绽放了整整六年。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绽放,才能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和企业家参与到这个平台中来。这是“吸引”的魅力。 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正是因为其关注度不断上升,公众对其的期望值不断上升,其承受的压力变大,甚至会带来一些话题性,这便是这句话的另一层含义。吸引的事物是好的多还是坏的多,这些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意识到“盛开”有利亦有弊,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规避其弊。

其实,那句“不想让梦工坊发展太快”早已给出了答案,这也是梦工坊给所有人答案。它不急于求成,不追逐名利,只是在意识到弊端时平静下来,踏踏实实,完善自己。六年的时光里,它以优雅的姿态不断盛开,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加入。而在盛开的过程中,它又不断反省自己,戒掉浮躁,不断完善,只为有一天更美的绽放。 此时此刻,我已无法平复自己的心情。从两年前看到“你若盛开,蝴蝶自来”起,这句话便成为了我的座右铭,支撑着我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进。而两年后,我加入到梦工坊这个大家庭里。它使我领悟到了这句话的更深含义,也教会了我许多道理。我相信,我会带着梦工坊精神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感恩,珍惜,谢谢。

【第十九篇】愿我都成为有很多故事的

【自我介绍】 传媒梦工坊第六届学生,长安大学屈冰儿。

西安连着下了一个多星期的大雨,整个世界都是湿漉漉黏乎乎的,这种天气好适合坐在宿舍听歌发呆回忆人生。军训的孩子们不停的在外面拉歌唱《十年》和《两只老虎》,而恍惚间自己已经大三。没有了每天开不完的会,手机上也少了“收到请回复”和“收到”。这是我大学的第741天,这是2014的第256天,这是我离开梦工坊的第42天。 忘记从什么时候听说的理论,说你有一天会发现你生命中的每一个点最终都会连成一条线。大学里的这个点,从自己呆过543天的AIESEC(国际经济学商学学生联合会)开始。因为AIESEC,我认识了南开大学的小伙伴,然后有了实体的 《异想》杂志,自己的名字被写到了编辑栏。还是因为AIESEC,我知道了玛氏的创意大赛,后来玛氏没做成,却在网上找资料的过程里看到了传媒梦工坊。 对于梦工坊,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感情。从被录取的那一天开始,从来没有在梦工坊的微信群里发过大段感人的文字;也没有像大家一样有多么确定并且为之奋斗的梦想;更没有过那些在追梦路上曲折的故事。

在周围的朋友眼里,我每天撒泼吵闹疯疯癫癫,而梦工坊的你们看到的我,安静不说话,从没有提问也没怎么上台,甚至会有一点不合群吧。记得那天录微电影,凌晨三点半的时候我坐到镜头前,本来以为自己会大哭一场,但没有。之前脑海里想的一堆触泪点的那些东西,还是很难讲出口。说完这些天的状态,忘记是益羽姐还是晓丹姐问我: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自己会是这样呢? 我当时说是因为自己性格太慢热吧。后来我有一天忽然想明白了,不是慢热,是这里让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自卑。 自己从小到大一直是活的蛮骄傲的人,想要的东西想做的事也好像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得到。所以我中学大学总是各种办比赛加社团办晚会当部长,无论最后这件事情完成的怎么样,不得不承认每件事我内心都是把自己放到一个高姿态上的。但是这个平台却让我觉得我什么都不是。我知道跟更多优秀的人在一起自己能变得更好,我也知道在全球21335人里我能成为这100多人中的一员也足够证明自己。但我还是无时无刻不觉得,自己在这里拿不出任何值得骄傲的资本。这种感觉让我在这十天里压抑太多。 8月4号回家以后,这样的心情再加上只剩15天的雅思考试,让那些天的自己好多晚上蒙着被子嚎啕大哭。说出来其实又矫情又可笑。但就是这样。 再后来又想明白了了,就像之前在AIESEC做的无数件事那样,都是很久很久以后的某一天忽然发现它们在我人生里起到的无可替代的作用,那么梦工坊也一定是一样。

这是离开梦工坊的第42天,我做不到像其他小伙伴一样,对这个平台写下多么深刻的见解。我想可能等到离开这里的第420天,第4200天,我才能看到19岁的时候梦工坊这个点,在我的人生里所连成的长长的线吧。不如耐心等待,该来的总会来。 最后一天微电影大赛的时候,忘记哪个组采访宝强哥,问他什么是梦想。镜头里宝强哥眯着眼睛顶着黑眼圈,说:“梦想就是我现在这样,没吃早饭,很困。你看到了没。”他的脸被早晨的太阳照的亮亮的。 还是录微电影的时候,结尾处毅导问我的梦想是什么 我真的没有什么梦想,我说我想做一个有很多故事的人。 愿我们都能成为有很多故事的人。

【第二十篇】一路向北

【自我介绍】 李灿,2012级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学生。主修新闻学,辅修英语。出于对传媒的热爱,作为一名理科生保送大学后,毅然投入人文学科的怀抱。并没有做过轰动的大事,只是一直以自己的方式享受大学的美好时光。热爱主持,也喜欢设计,主持过校内大型音乐晚会,也创立过以自己为原型的小品牌。

世界很大,但始终相信,真正想做一件事,全世界都会来帮忙。 之前,我竟从未来过首都北京,像是在等待,一个所谓的契机,“传媒梦工坊”的录取通知,就是那个契机。 做最真实的自己 我填好简单的报名表,再附上现成的简历,在被琐事烦身的五月,我还来不及想到,按下“发送”键后,我的生活会因此迎来一场全新的改变。 没过多久,我接到了一个来自北京的电话。所谓的电话面试,其实也就是一个声音很好听的人来和我聊聊天。我聊得很舒服。印象最深的是,电话那头的姐姐问我,为什么没有继续再学二胡了?我告诉她,中断是因为初三的学业紧张起来了,但再也没有捡起来,就是自己不喜欢了。 我不知道这样回答会不会让对方认为我是个半途而废的人,但那一刻,我相信,梦工坊是应该看到最真实的我的,把最真实的一面表现出来,才会舒服。于是莫名的感觉到了,气场相合,所以我坚定,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到北京。

从初审到复试,我与主办方都始终没有过面对面的交流,我能做的,就是尽量在文字中体现我的性格,传达我的想法。笔试题我答了五千多字,虽然后来听大家一说知道这完全不算是一个大数目,但我自己清楚,字一个一个敲打上去的时候,我在用心,我生怕,这一字一句造成的人,不像我。 来了梦工坊之后才发现,之前那无比吸引我的气场,正是由这一百五十多个小伙伴共同打造的。我们能在十天内感情迅速升温,最为重要的基础,正是所有人都坦诚相待,所有人都志同道合,所有人都在享受这个洗涤了心灵,却不算漫长的旅程。 红尘作伴 潇潇洒洒 早在开营之前,主办方就再三在往来邮件中强调,梦工坊不仅仅是十天的课程,而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自收到预录取通知书的那天起,我的微信每天都会和一个160人的大群联系在一起,只要我能插得上话,下面很快就会有人接着聊起来。最疯狂的是开营前三天,等到新节目研发大赛、微电影大赛、创业大赛比赛规则一下发,各个小组就开始建立起了小微信群,方便筹备各种比赛方案和微电影剧本。于是在举行开幕仪式的会场里,大家相互介绍加闲聊,真的就像大家说的那样,总有点网友见面会的意思。

但其实,闲聊的机会并不多,因为尽管已经提前进行了三天跨国跨时差跨地区的线上讨论,可事实证明,在集训的十天里,仍然逃脱不了整组熬夜开会的命运。 早晨九点到晚上十一点是上课时间,风格各异的二十多位导师一一与我们进行思想的碰撞。十一点之后,才是自行头脑风暴的时间。在寝室围坐一圈,脑洞开起来,就是我们的常态。围绕主题,任何想法都可以讲出来。而游戏和八卦环节呢,为了调节会议氛围,也总是会被时不时的加入进来。提到这个, “拙计游戏大全”真心变成了八组的传统必备游戏,不小心还“误伤过”很多来我们组串门的小伙伴。 其实说起来,大家的专业背景不尽相同,计算机、广告、金融、新闻,播音等等都有,如此的合拍,就是因为我们恰好都奔着“传媒”二字而来。 传媒,顾名思义,用以传播的媒介——传媒是信息传播过程中各种传播工具的总称,因此传媒人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做电视,写新闻,拍电影,等等皆可。

我心目中的传媒二字,代表了无限可能,我也始终坚信,传媒的核心,终究还在于“人”。 认识各种各样不同的人,是件有趣的事。把这件有趣的事当作职业,做一辈子的,我想,大概也就是传媒人。进入梦工坊之后,我一下子拥有了一百多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更美妙的是,多了十三个朝夕相处,无所不谈的兄弟姐妹。 团队协作的力量简直可怕。与很多组分小组做比赛的模式不同,三大比赛,我们组都是全员参与,而根据个人所长有所侧重。我们把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会议讨论上,因此也会进行极其详细的分工。五千字的文案会分配给各人,于是撰写策划的时间,实际上就大大缩短。 除了睡觉的个把小时,整组的人永远在一起。一起吃饭,一起上课,一起聊天。 我们按年龄排了个序,从老大到老十四,只是为了看看谁是哥哥姐姐,谁是弟弟妹妹。 “让我们红尘作伴”是我们组微信群的一个“曾用名”,星光晚会闭幕式上,我们整组上台,说一起唱首歌吧,我们对视一会,那就《当》吧——红尘作伴,潇潇洒洒。

梦想之戏 :我们感触颇深的微电影大赛,是个半命题作文,梦想之xi,剩下的那个字,我们自己填。于是,我们在十天内,拍了一部《梦想之戏》。 之前想了很多个字,溪,喜,隙,各有不同的含义,都代表了不同的剧情和走向。最后敲定的“戏”字,我们也当然赋予了深刻的含义,我们想在十分钟的短片里,讲一个看上去比较复杂的故事。 我所饰演的主人公在毕业之后一心向往战地记者,却遭到了父亲的反对。父亲独自把女儿抚养长大,想为他继续规划一个安稳的未来,于是找到自己的老部下帮忙劝阻女儿。可是老部下最近因为工作调度问题对父亲心生嫌隙,决定唱反调,私底下鼓励女儿去到前线。故事的最后,女儿还是背上行囊,选择了出发。因为事情本就没有冲突,父亲早知道老部下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劝阻女儿,可是当了解了女儿的决心与梦想之后,他便选择让女儿踏上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我们对“戏”与“梦想”的理解是,人生是一场无法复刻的奇妙旅程,但再戏剧再波折的剧情也抵不过心底里对梦想的那股坚持。 在电影里,有很多戏剧化的情节,也许现实生活并不会让那么多事件恰好叠在一起发生,可电影里的故事,却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在微电影大赛公映的那一天,我看着大屏幕上的自己,感觉陌生又熟悉。她有着和我一样的面孔和声音,但她即将去做的事,我未必敢。在亲情与梦想发生矛盾的时候,选择任何一边都无所谓对错。现实世界中的我,也许永远会把亲情放在第一位,所以,我很庆幸我有机会做了一次不一样的自己。

传媒梦工坊、新节目研发大赛、微电影大撒、创业大赛,思绪继续回放,便构成了整个夏天的记忆。只要我在行动,在路上,就总能享受这个美得不可收拾的世界。人生本来就充满了未知,演绎一个角色,就像是得以进入一段设定好剧情的人生中,这种奇妙的感觉,就像是把太妃糖含在嘴里,然后轻轻的用舌头敲碎它的外壳。

【第二十一篇】愿后会有期与君梦

【自我介绍】 梅琼予,来自南方浙江,就读于北方一所很普通的大学,名唤辽宁师范大学。 混在社团,学在财经,爱在传媒梦工坊。

提笔写与梦工坊的故事,虽然这个故事已经过去了快2个月,但想起来的时候依旧会热泪盈眶。 大一时看见校园里的海报,觉得自己不够出色,高攀不起这样高大的梦想,于是我沉淀了一年。在大二的三月,鼓起勇气,填写了第六届传媒梦工坊的报名表。跑到大连理工大学听王阳老师的讲座,我第一次知道,电视人拥有如此温暖的情怀,听着王阳老师的讲述,觉得自己活的如此肤浅,是王阳老师让我看到了生命存在的意义。王阳老师问过我们,有多少人愿意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北京于我,是那么遥远陌生的城市,我从来没有想过留在北京,但是梦工坊彻彻底底改变了我。 二度到大连理工大学参加面试,这里每一个人的心跳声都那么强烈,他们的梦想在发声。初遇宝强哥,聆听面试者的故事,机缘巧合,收到通知书,满心热泪。2万分之一,真的做到了。 感谢北京圆了我上床下桌的宿舍梦想,感谢北京让我零距离接触传媒。感谢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法国+澳大利亚+德国+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的90后中国力量。

初遇八组,人才济济,从一开始的新节目研发大赛,开始没日没夜的讨论,到节目最终定稿,讨论出场形式,到最后宇航那红色的背心短裤可能至今还为人所津津乐道,我们的玩转潮企所带来的冲击直到此时仍然无法消散。创业大赛,绞尽脑汁,遇到瓶颈,空空哥帮我们战胜,疲惫侵身而入,感谢梦工坊,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体能有多么大的潜力。我想,我在社团里学会的抗压力和抗疲惫力是有用的。 微电影大赛,我看到了学电子商务的若宇竟然用非常专业的设备拍摄,我看到了学播音主持的浩然和学新闻学的灿灿如此高超的演技,我看到了自编自导的悠悠姐熬夜写分镜头陪若宇剪镜头的勤恳,而我,临时上场,也有了我接触电影的处女座。梦工坊,是一个就是你不行,我不行,可是最后都会绽放的地方。 梦工坊里的每一个人,都是那样的闪闪发光,于我,安静聆听,仰慕之余,也庆幸梦工坊给了我这样的平台,和全世界优秀的你们并肩站立。

看着王旭明老师的签名,似乎余温还在,纯粹之力还在。樊登老师说过永远不要放弃选择的机会,人生最难得的是年轻人。我没有选择我的专业,而我选择我热爱的。王旭明老师说过要保持独立清高。我开始构建自己的独立完整自尊体系。加藤嘉一老师说过成功是社会的,失败是自己的。在遇到失败之后我认为,这是对的。王克勤老师说过只要脚上有泥巴手中才会有好故事。翻看着王克勤老师给我的留言:做新闻,做良心。我摸着自己的胸膛,告诉自己,要厚道的做人厚道的做新闻。 我们永远都崇拜那些闪闪发亮的人,觉得他们是神祗一样的存在。他们用强大而无可抗拒的魅力和力量征服着世界,但是我们永远都不知道,他们用怎样的汗水和付出换来了闪亮的人生。梦工坊里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移动图书馆,读着他们的人生,丰盛自己的生活。离开梦工坊后,我反复告诉自己“纯粹”二字,把自己复杂的心清空,忘记自己的身份,然后开始想念,想念北京的通宵,想念组长的微笑,想念室友的拥抱,想念他们异国他乡的求学日子。 我从来不知道从初中开始留学的辛苦,从来不知道那些在本专业以外奋斗的辛苦,从来不知道我遇见的人会后会有期。我们开始一期一聚,开始沉淀自我拼搏。我们约好了北京见,说了最后一遍空空辛苦了,宇航辛苦了,浩然辛苦了,然后潸然落泪。拥抱着彼此,说着珍重再见。

梦想,我们永远说不清梦想到底是什么。或许做自己热爱的事情这便是梦想吧。真正骄傲的女孩儿,是糊得了墙,敲得了代码,搬得了重物。真性情却并不以此为傲。她知道光荣与梦想需要披荆斩棘。她知道每个深夜独处的孤单会有明天的太阳作伴。初衷简单,坚持不易,庆幸履诺,感恩关注,结束更是开始,记忆不浅,未来还长。我知道了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嘿,朋友,愿后会有期与君梦。

2014.09.28梅琼予 大连

【第二十二篇】献今夏最美的

【自我介绍】 许思慧,山东大学(威海),会计学。不求文思泉涌、蕙质兰心,但愿漫卷寻思、索籍求慧。曾获国家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身处财经,心在传媒,任广播站办公室主任、主持人俱乐部组织部部长,曾获威海市广播电视主持人大赛金奖、朗诵大赛一等奖、PPT演讲大赛一等奖,省十佳主持人提名,独创广播节目《今晚90后》获全省第3名,也曾于威海市广播电台实习。追求完美的处女座,相信爱,相信梦想,愿这个夏天,和你们一起生如夏花!

当提到梦工坊的时候,我的心脏上仿佛生了一株藤蔓,吸附在所有的腔室中央蔓延疯长,栓捆住神经末梢,遮蔽掉所有与梦想无关的光线与声音,绽放出一片最美的记忆。 ——题记

梦工坊结束了,梦醒了!这是一场太美好的梦。 我一直把梦工坊看得太重要。对于一个身处财经,心系传媒的孩子、对于一个执着于内心,不愿放弃,默默前进的孩子,这里真的意味着太多的可能性、太多的希冀,这儿更是一个指向标,可以给予我们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记得我第一次听说梦工坊的消息,就感觉有一股热血在向上涌,从血管涌到内心再到头顶。那真的是一种自己给自己的承诺——我一定要去梦工坊,那个可能改变我一生方向的地方! 虽然之前就听说每个报名梦工坊的孩子都会有电话面试的机会,但是还是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来修改报名表和简历,因为,想把最好的自己呈现在最珍贵的机会面前。

还记得接到电话面试的那天,我在教室里,看到010开头的电话,马上冲出了门。我接起电话,一个很温柔的声音响起——“你好,请问你是许思慧同学吗?你之前是不是申请了传媒梦工坊?现在我要对你进行电话面试!…请你先自我介绍一下好吗?” 顿时,我全身上下的器官都苏醒过来了。整场电话面试,我感觉自己掏尽了内心,挖空了自己,卸掉了所有的伪装和表面的故作坚强,把自己整个人暴露在阳光下,好几次热泪盈眶,欲言又止,谈梦想,谈执着。最后,面试姐姐对我说:“你很打动我,我能感觉到你是很真诚地在用心在和我说话。”这句话我一直记得。那天也深刻地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只要用心交流,一定会感动彼此,记忆深刻。

在梦工坊的这段时间,每天都会有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激荡。每天都感觉自己在不断的提高,但却更加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和渺小,自身需要充实。 在梦工坊,我读懂了更多人性。樊登老师教会了我们怎样建立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更告诉我们“当你真正去关爱对方的时候,对方愿意为你打开心灵;当对方打开心灵的时候,你才真正能读人性。”;王阳老师强调“传媒新闻不能被当成一个作品,而是一种关怀。”;王克勤老师认定“记者首先应该是一个人,其次是一个公民,最后才是一个记者。”我也明白,当我们对人性了解的时候,才是我们做传媒最好的时候! 在梦工坊,我悟到了更多坚定。当王旭明老师谈到“不要为自己持有独特的看法而感到害怕,因为我们现在所接受的常识都曾经是独特看法。”的时候,我也在叩问自己的心。 在梦工坊,我了解了知足的内涵。“面对得失,要知足;面对成绩,要不知足;面对自己,要知不足。” 在梦工坊,我体会到了弯路的魅力。“在成长的道路上,不要追求走捷径。多走点路,虽然费点时间,但能多看点风景,多受些磨练,多积累些经验,经历越多样,阅历越丰富,履历越出色,事业越精彩。” 记得宝强哥不断地和我们说,这里是个很纯粹的地方,这里需要安静,需要用心沉淀下来去感受。是的,到这十天之后,我才终于明白了这句话,才知道我的心该如何调整才能让自己离梦想更近一点儿,才知道如何才能准备好自己去迎接机会与梦想。

回顾大学的前两年,每天我几乎都在各种各样的学生工作、活动和比赛中度过,丰富了自己的各种校园经历,但却唯独缺少了一点安静和纯粹。我的脑海里不断回旋着加藤嘉一老师说的那句话——“上学的时候,要清楚你第一想要做什么,第二想要做什么,因此要放弃什么,有些事儿毕业了也能做,但有些事儿只有上学的时候才能做。” 原来,技巧永远不是最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在拥有的东西、心里怀有的人性和博识。一个人要有自己的观点,要有自己的温度。我决定了,从现在开始,静下来,多积累多沉淀。总有一天,我会为梦想献上一个准备好了的自己! 梦工坊的10天,高强度与高收获并存的磨练,想起在最后一个夜晚自导自演的星光晚会上,我们绽放在今夏最美的记忆里。是的,梦工坊就是你哭着说我不行,我不行,但到了最后一刻,在舞台上,大家依然会绽放!

【第二十三篇】大大的世界 小小的我

【自我介绍】 王孙雷,浙江大学新闻学、法学在读。浙江大学旅游协会会长,浙江大学广播台新闻中心,iVoice声线传媒工作室创始人之一,一年间于校报校网发表新闻数篇累达数万字,并导演浙大2014丹青新年晚会、浙江省第二届大学生旅游节浙大场等。爱生活爱传媒爱旅游爱摄影爱公关,拥有理性思维和感性文笔,典型完美主义者。曾用一个月穷游21座城市,希望将行走与商业精神结合先行传媒公益。

写完这篇文章。就过回自己的生活吧。 想想还是动笔了。一是怕这份复杂而不言其说的心情持续不了太久,二是觉得总该给这场盛大的远行划上一个句号,不然,还真回不到自己的生活中来。一生之中,能让自己撒手写出一堆矫情文字的回忆有多少?如今坐在熟悉的瓯江之畔,看江的另一边灯火璀璨,霓虹漫天。十六天前在这里告别了温州,启程到了北京,到了梦工坊。十六天后,灯火没变,江水依旧,甚至连江风中黏黏的味道都未曾改变,只是,人已然是另一个模样。 坐上延误了四个小时的飞机降落北京时,拖着沉甸甸的箱子,推开901的门,一个满嘴东北味儿的室友迎面接过,说“Hello”,那时候,我真的不知道故事就这样开始了。接下来的半个月,上课、比赛、熬夜、通宵、逃课、聊天、玩闹,直到现在坐在家中,回忆起那些岁月还是觉得像昨日发生的那般真切。第一天,我们就打了通铺,大大小小七个军绿色的床垫铺满了整个寝室,后来我们离开的时候,一个一个把垫子搬了回去,寝室又变回了我们来时的模样,我们几个站在那看着,大宝哭得稀巴烂。还记得那天竞选导演班委,大家都奔上去冲着自己心仪的方向叫嚣,丹妈发来微信让我懂得争取不要总习惯退缩,我说,我从不做没有把握的事情,我看得到她眼里深深的失望,煽动着我小小的自尊,但是我什么都没有做。后来我走的时候回405抱了抱她,转身离开,没有一句道别也没有一句感谢的话。那天深夜,大雨倾盆,躲在地下通道避雨的四个人,大宝、贱贱、K哥,还有一只尾随的小黄狗,我们全身都湿透了,那是我在北京看过最大的雨,电闪雷鸣,后来离开的时候,海底捞门口,贱贱喝多了吐了一身,抱着大哭。大宝和K哥到车站送我,紧紧抱着,电梯口转身我看见他们还在原地看我,动车开动时我终于止不住了。

微电影比赛前一晚,凌晨一点和月月坐在楼梯口做最后的文案,昏黄的钠灯很容易暗,每次都要用力拍地才能又亮起来,十天下来月月也过敏红肿,憔悴包裹了一身。后来离开的时候,从901开门出来看见月月站在门口,“我要走了来告个别”,最怕的离别是不知道还会不会再见,是不是真的后会有期。最后一天在益羽姐和80姐的寝室,80说看你们在台上不知道反驳什么的时候真的好心疼,那时候好想大哭一场,十天就这么结束了,聊了两个小时却不知道最后该用怎样的故事结束,后来我走了,抱了抱她们,仅此。所有的相遇相知都显得太复杂太臃肿,而所有的离别都太简单太平淡。到最后,我们也只能用这样的方式告别,告别了简单而又复杂的人情关系,告别了每天挣扎着起床而又迟迟不睡的梦工坊,告别了这个有别于所有人大学生活的大家庭。开始动笔的时候,不想写这些情愫,似乎回忆起这些用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只是,笔下却自由地回到那些岁月。现在耳机里又放起了《那些花儿》,有些故事还没讲完那就算了吧,那些心情在岁月中已经难辨真假,如今这样荒草丛生没有了鲜花,好在拥有你们的春秋与冬夏……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 站起来喝了杯牛奶,江边乘凉嬉戏的人慢慢少了,绚丽的霓虹也慢慢熄灭,变成了星星点点的灯火人家。每一小点灯火下是怎样一个平实或惊心的画面,也罢,在佳能的大光圈下,也只是大块灯光。世界太大,我们太小。大一一年,总以为自己很大。在一个国内还算不错的学校,有着暂时还够抓奖学金沫的绩点,大一便争取当上了社团会长,导演了多场晚会,也风生水起地干着和自己专业相符的校媒,还谋划着和小伙伴创立了像模像样的工作室,一直在飘飘然中寻找着自己在这么一所偌大的综合院校中可恶的存在感。

不来北京,我都以为这些是真的,世界真的太大,我们都是小小的,小小的尘。伪理想主义加上过分的完美主义,功利,想争职位争荣誉想获得;急切,一年来完全忘却了高三的谨言从没好好坐在看过一本书;狂躁,过度地去分析别人的看法不懂争取不懂实在。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很没脸没皮地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在为自己的新闻而努力,甚至觉得自己积累足够可以去新闻传媒圈好好打拼。来北京的第一夜我懵了,我从不觉得自己是个见识短浅的人,可是看到眼前的人讲着自己滔滔不绝的荣誉时,我开始学会承认自己这二十年来都不愿承认的软肋。说真的,我不羡慕也不佩服那些荣誉,我也不觉得他们很遥远。但我羡慕也佩服那些敢在舞台前后去尽自己全力绽放自己的人。十几年来,一直用职务和外表来模糊自己的表达与谈吐,用模糊硬撑了那么多年,终于在这里崩塌,这是我最感谢MGF的地方,也是MGF第一个教会我的地方。后来的日子,每天N个小时的讲座,几十位的导师从个人讲到国家,从政治讲到经济,从未有过的求知欲就这样膨胀着。我不是一个对国家体制政治问题有多么敏感的人,却也能从导师的言语中捉出一些恍然的东西。每段故事,每种言论,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着重号,我只能用瞻仰的姿态告诉自己“好好吸收,好好明白”。回来的路上把笔记本翻了一遍,我想至少目前我是没那种能力把这些东西吸收完全,也许要像益羽姐说的,“很久之后突然翻起来那年的笔记,奇迹般发现竟然能看懂那些精辟的东西了,就只能坐着怪自己当时不认真记得太少”。导自制节目时一头雾水,央视编导在身旁说着,无助得想哭;新节目大赛没有准备时间,一边在厕所换衣服一边准备讲稿;微电影大赛前一夜出现大BUG,无法着手坐在楼梯上问组长怎么办;我也终于明白了那句话“梦工坊就是你哭着说我不行我不行,但到最后一刻,在舞台上,大家依然会绽放。”我想这十天下来有些观念已经根深蒂固,有些意识已经化成零件,无须多说也说不出来,而在生活里慢慢沉淀。 录微电影时,80在镜头的另一端问我,我的梦想是什么。我大笑,“我也不知道,可能梦工坊结束了我就知道了”。

来MGF之前,我抱着这样一种会瞬间顿悟,立地成佛的期许。走的时候,我才明白这种想法的可笑。其实十天能改变我们多少,能改变我们什么?让我说,我真的说不出来。或许很多能说出来的东西都太浅显而虚假,是啊,我还是没有看清楚自己的梦想与未来,也没有顿悟某个庞大的理论体系。但是,我也从来没有那么坚定地知道了自己现在该做什么。好好学专业,学英语,多读书,认真做社团,跑新闻,做工作室,多争取机会,多交朋友,多听分享用心交流,用心承认,用心改变,好好旅游,好好利用大学和梦工坊的广阔平台,将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让自己每一天都起舞。我很幸运在大一就可以进入梦工坊,可以有机会也有时间好好去把握接下来的大学生活,好好告别浮躁不安的大一,给自己多一些理由。很喜欢宝强哥那句“越努力,越幸运”,我想加一句,“越幸运,越努力。” 不知不觉夜已入深,江边的浮华也静静入睡了。想想十几天前的现在,我们还围坐在狭小的405吃着夜宵头脑风暴,或者,已经躺在901和室友开着费心费底的卧谈会。那注定是我这一生都无法抹去的记忆。

大大的世界,小小的北京。大大的北京,小小的梦工坊。大大的梦工坊,小小的我们。大大的我们,小小的901,小小的三组。我还是不相信梦想不想死,但是我相信只要踏实梦想会有另一种出现的方式。世界太大,我们太小。用小小的眼睛看大大的世界,用大大的眼界寻找小小的自己。 整理完电脑里密密麻麻的梦工坊比赛资料,清理干净,我的这个夏天也要真正结束了。又回去点了一遍《那些花儿》,还是用这首歌作为结尾吧。有些故事还没讲完那就算了吧,有些心情在岁月中已经难辨真假。如今这里荒草丛生没有了鲜花,好在曾经拥有你们的春秋与冬夏。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

【第二十四篇】《媒梦工坊》一无法醒来的梦

【自我介绍】 宋婉源,英国莱斯特大学。3岁学画画,5岁学二胡,7岁学舞蹈,9岁和话筒结缘,18岁报社实习,19岁电视台实习,21岁传媒公司实习,梦想做一档双语旅游类栏目。曾任上海中西部模特大赛,海峡两岸网球公开赛等大型活动主持人以及撰稿人,多次在大型晚会表演舞蹈二胡等。曾因家人反对与传媒梦失之交臂,大学在英语专业蹉跎两年最终明白媒体是一生的挚爱而毅然退学,赴英国学习媒体。

一直想写关于梦工坊正式的文章,却每一次抬起笔的时候脑袋空白,好像做了一场梦,梦醒的时候好多碎片一样的东西想回味却无从记起。梦工坊就是这样,一场让我无法醒来的梦。 最开始来到梦工坊的时候“安静的力量”“纯粹的追求”“一辈子随叫随到的朋友”都让我觉得这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地方。对我来说,理想主义是一种想着光奔跑的方向,但是我们永远都追赶不上光。于是刚看到那些感动的泪水,兄弟的情谊我都会觉得诧异之余带着一丝不解。直到最后的一天,星光晚会结束后海底捞大战和玩命的唱歌,让我突然看到了一种年轻生命里永恒的东西,那是一种长存的单纯的爱与感动。在

这个你站在十字路口及时不走动,周围来来回回变化的世界也会让你恍然的高速度时代,可能今天拥抱的朋友明天就在地球的另一头,谁都不知道明天是什么,我们却可以有十天来做一个简单的萍水相逢的梦。在梦里,我们早已认识多年;在梦里因为共同对传媒的热爱,我们找到志同道合伙伴;在梦里我们一起奋斗。 于是,在最后分别前KTV里横七竖八的躺着一起熬夜一起做策划一起上课一起拍电影的小伙伴的时候,我拿起手机照了一张相。第二天早上,宝强哥发状态说自己能送走几个同学就送走几个同学,我在那一刻突然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说来就来的兄弟”,因为在我看来理想主义的东西,有人在用行动让它变成现实。宝强哥可能有点疯,但是如果没有他对纯碎的世界“疯”一样的执着追求,可能也不会真心感动一群人不为种种跟他一起玩命的干。因为我就是被感动的一个,因为我也是开始相信理想的一个。 对于我来说梦工坊更是一场美梦,让我梦想成真。

到《鲁豫有约》通知我实习的时候我简直不敢相信,当时就激动的差点要掀翻桌子了。当我真正开始踩在泥土上工作的时候,我才发现在梦工坊培养出来的我被梦想安装上了一台永动机,它源源不断的让我努力工作成为习惯。熬夜写听打,每天都报选题,从早到晚的坐在旁边学剪辑,一有空就自己练习……我都不再感觉到累,因为这一切都不会比梦工坊期间我4个项目全部用心参与实践来的累,习惯了追求梦想是一种可怕的力量。 如果说梦工坊教育了我什么,其实我也说不清楚。但是它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我太多。它让我知道理想的情谊,理想的工作,理想的一切只要你愿意做,都会因你而世界一点点变美好;它让我知道,这个追梦的道路上,有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和我在一起,在黑暗中举着光现行;它让我知道有一种精神,叫梦工坊精神。 如果说梦工坊是一场梦,那这就是一场让你永不愿意醒来的梦,因为这场梦在思想上改变着你向着光奔跑。如果这不是灵魂的教育,我不知道这是什么。

【第二十五篇】梦工坊哈佛学生戴钰:梦工坊就是一个把有梦想的同学聚在一起的平台

戴钰:活泼爱笑的女孩,严肃专注的神经学博士,热爱学习的学霸,一个自由有趣的灵魂……戴钰身上总会有许许多多的标签,但她却始终讨厌被定义被限制。

戴钰从一位在波士顿大学留学的朋友那里了解到传媒梦工坊的活动之后,很快就报名了。作为一个兴趣爱好非常广泛的人,戴钰说自己特别想在读博前去体验一些以后可能很难有机会或时间去体验的事情,也想要认识一些在各自专业以及传媒方面有才华的同学。

但其实,戴钰心里还有一个更大的愿望。她想借助媒体的力量,更好地向大众传播和普及精神疾病或者是医疗健康方面的知识,动员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我觉得媒体的力量是非常非常大的,比起一个人,一个好的媒体平台能够创造更多的可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传播媒介很重要,不同的媒介产生的感染力也很强。就是抱着这样的心态,我想要来学习一下。”

在微电影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的两次比赛中,戴钰所在小组做的选题都是和精神疾病及心理健康有关,且两次比赛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们组拍摄的微电影讲述了由于原生家庭“苛责和贬低”的畸形教育方式,父母孩子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最终导致孩子逐渐产生严重心理问题的故事,故事反映了紧张的家庭关系对一个人的精神健康产生的影响。微电影在比赛中拿下“最佳创意”“最佳视觉”等四项大奖的同时,戴钰所在小组在创新创业大赛也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戴钰说,这离不开大家的团结和努力。

拍微电影时,小组成员花额外的钱集资租更好的器材、更好的场地,关注细节,带着耐心不停地拍摄修改,一小段视频都能拍上几十遍、几十条,努力做到最好。在创新创业大赛的准备中,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各有各擅长的部分,每个人都有着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位置。“大家这一份对于自己每一个作品都要做到最好的信念,非常感染我。”团结加踏实才收获了最后的成功。

在整个小组成员共同的努力下,戴钰宣传精神疾病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初衷得以实现。

“这个主题能够引起这么多人的共鸣,我觉得它是有一个必然原因的,不管是在中国也好,还是在世界上各个国家,心理健康都关系着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何使它受到重视,如何以更好的方式给大家提供帮助,这对很多国家来说真的是一个挑战。通过这些比赛让我更加确信,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投入一辈子去奉献的事业。”

不断追梦,不断探索,在梦工坊这片造梦土地上,戴钰汲取了养分,收获了果实。她从自己所专注的领域中跳出来,从传媒的视角切入,发现了更多的可能。戴钰说,梦工坊就是一个把有梦想的人召集在一起的平台,在这里,她在努力造着自己的梦,也与更多有梦想的人相遇,碰撞出更多的美好。

本站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https://www.cctvdreams.com/3453.html
梦工坊青年人才发展中心保留文章版权、解释权以及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