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工坊创业导师 | 李大兵:一个个的昨天,塑造了我们的现在

人物简介

李大兵,樊登读书会北京分会会长,天使投资人,梦工坊青年人才发展中心副理事长。

2019年底,北京大风的天气,笔者在海淀见到了李大兵老师。也许是阅读所陶染的书卷气,大兵老师自成一种温文儒雅的气质,交谈中语速亦非常和缓,安适中给人以力量感。

 大兵老师的本名其实是李冰,说起来还有一段轶事。童年的小名是小兵(音),同村的小伙伴开玩笑称“小兵崽子”,长大后,也就自然从“小兵”变成了“大兵”。再加上起QQ名时输入法第一个出来的字就是“大兵”,且父亲是当兵的,“兵”字与军人更加贴切,于是定了“兵”字。读初一时,班主任让李大兵当学生会的干部,而大兵不想抛头露面做这些事情。班主任随口说了一句:“你真像你的名字,就只能当个兵。”虽然是玩笑话,但是大兵觉得有道理,于是花了五十块钱自己去派出所把“兵”字改成了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冰”。到了高中,男女间的区别更开了,大兵发现“冰”字稍有点女性化,又纠结了。但那时候身份证系统已经联网,改名字没有从前在派出所那么容易,于是只好作罢,一直沿用至今。

从幼年成长的村落,到辗转漂泊的往事,再到樊北创业的经历,大兵老师讲述了一路走来的曲折与经验,也希望能从故事中带给大家一些启发。

Ⅰ 求学

Q:您是如何来到北京的呢?

父亲当兵转业到北京,一直想让一家人都来北京。那时候单位里边有住宿、有食堂,但他工资挺低的,大概才三百块。所以也只有过年的时候偶尔能来一下。最初,父母在北京也只是打工的心态,想挣点钱然后回老家南阳。不过到现在父亲也没有退休,在这座城市生活了这么多年,心就已经在北京了,即使退休也不会离开这个城市了。跟他在一块吃饭聊天的时候就能够明显感觉到,一个人心在哪里,家就在哪里,这是后知后觉的。

九十年代、千禧年初,母亲来了一段时间在北京西城图书馆工作。我当时作为学生,不可能放弃家里边的学籍到北京上学。那时候他们工作也很忙,就想着在家里边上学,通过高考考到北京上学就行。如果当时调查一下河南学生考到北京上学的概率,家人就可能就会找其他的方法了。但一直等我参加高考的时候,他们才发现根本不可能来北京上学。那个时候就有三个选择:第一个就是去南阳读大学,那个时候考的分数是可以上南阳的大学的;其次是读一个费用比较高点的南昌的一个学校;还有第三个选择就是来北京读一个民办学校。十八岁的孩子是没有什么选择权的,我也不懂,反正觉得每天都是生活和读书,没有想到工作养家这么一层。

父亲觉得高中毕业是个很重要的事情,翻了厚厚的一本报考指南,决定还是到北京来上学。他考虑的重要一点就是在他孩子十八年的成长中,他很少在一块,如果再错过了上大学这段人格、性格、价值观养成的时间的话,可能父子间关系会受影响。最后就选择了还是来北京上学,就很简单的随便选了一个学校,叫北京东方大学。

Q:求学期间做了哪些事情呢?

读书和跑步,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其实比较少。大学的时候得过长跑5000米比赛的冠军,然后代表学校参加海淀区民办学校的春季运动会,前十名全都有奖励,我跑了第七名。

我们那个年代考大学是有个艺考的,体育生的分数可能会比较低。高一的时候父亲做了一些规划,可以参加一个什么类目的艺术生。学画画费用挺贵的,而学体育买双鞋就行了。所以就买了一双球鞋,交了五十块钱,跟着体育老师每天训练,第四节课如果是副科就有请假的权利去训练。那会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刚好就在锻炼身体,所以别看瘦弱,但我身体还挺好的,就是因为在十五岁到十八岁这三年,每天都有45分钟时间在锻炼身体。想想也挺神奇的,人生最重要的两件事,一个是健身,一个是读书,我刚好都做了。

大学时因为父母想看到我,每周五晚上都要回家,周六就要陪着母亲去图书馆,她上班,我去那看书。而校园里周一到周五要上课,晚上还要上自习,基本娱乐活动特别少,学生只有两天周末的时间出去走走。最重要的两天没和同学在一块,所以参加同学间社交活动的机会就很少。等周日晚上一回学校,宿舍的卧谈会就会聊,他们又去了哪个商场、去了香山公园等等,就比较难融进话题。除了宿舍的人,跟班里、学院里同龄人联系相对来说也都很少。

Q:可以推荐一本最喜欢的书吗?

最喜欢的书是《阿信》,它假定每个人通过自己勤奋努力的工作,都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大学时读了那么多的书,例如《平凡的世界》和《白鹿原》,里面个人的命运都往往被环境所束缚。这种环境的压抑影响了整体的一些性格。所以当我看到阿信那种积极向上、通过个人努力使命运发生转变,给我的感触、给普通人带来的力量感就会特别强。每个人都是能创造历史的。你改变了,你的世界就变了,并不是世界变了你才变,这是一个辩证的关系。

Q:大学专业的学习有给人生带来哪些启发?

我学的是日语,在我父亲概念里边就三种好单位:国企、事业单位,还有外企。学一门外语也许能提升竞争力,想挑一门从零开始的语言就选了日语。问我的意见时,我想了想,也选日语。有个心理的原因,就是小时候是看圣斗士星矢长大的,很喜欢日本的动漫,觉得可以借此了解当地的文化。

专业上带来的启发就是对比,会了解日本和中国文化的区别,这个思维对于一个十八九岁农村长大的孩子来说,能知道这个世界是不一样的,并不只是看到这样所有人就都是这样,也就不会按照自己想到的去要求别人。同理心是建立在共识的基础之上,有了这种交错,就会去了解别人,相对于同龄人来说就提高了我的认知维度。

 Ⅱ 辗转

Q:毕业后做了哪些选择呢?

宿舍里边几个人后来都很不错,有的毕业后直接去了澳洲,有的进了政府单位,有的回当地买了房。快毕业的时候,同学问我的打算,我说我要去云南教书了。支教其实也是缘于父亲的安排。家族里边有个亲戚在云南,到了那边可能他会照顾我,就让我过去了。去了之后我发现城市和城市之间是不一样的。那时候在我的概念里,所有的城市可能都像北京一样,所有农村应该都像我家乡一样。而后坐了两晚三天的车到云南昆明,从北到南,穿过无数的山洞,见到了之前未曾踏上的红色土壤。很多以前觉得离生活很远不会接触的事情,变成了身边环境的一部分。

我教书的那个村子就在昆明下边,在云南教书待了一年就回到河南了。我勉强能够在那里待一年是因为好奇心,此前在书上看到说滇池、红嘴鸥很好,鲜花四季如春,这个城市不错。而且又是教书这么一个比较崇高的职业,所以就在那边待了一年时间。那个时候,我的人格基本上就已经相对成熟了,不想再按照规定的生活去生活。一年后就想出去走走。刚好同学打电话告诉我,他在做一个挺好的工作,可以带带我,让我一块去。

这是我的高中同学,我在感情上是很信任他的。我收拾一下东西回到郑州,去了之后发现是个很洗脑的工作,目标就是不停的带人过去,然后上课画一个金字塔分利模型,让人认可他们的工作方式。好就好在我读了很多书,大学时候每周跟着母亲在图书馆看书。文学、军事历史类的书读了很多,那些书是推广人性的善,让每一个人都可以积极向上。所以我一看就知道他们这个工作是推扬人性的恶,把人的贪念和欲望给调动起来了。

因为是朋友,所以就陪他待了三天。后来告诉他我做不了这个工作,就出来了。在郑州工作了一段时间,那会经济危机还没有完全复苏,工作机会也很少,只能是去做一些比较低的工作,就在餐厅里做服务生。好处就是有吃饭和住宿的地方,在里边待了有两三个月,到了过年的时候就回乡了。

 Ⅲ 回乡

08年底的时候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相亲。家里边人判定年龄大了,要结婚。在外边也没有对象,再找可能也得培养感情什么的,就在家里找一个,长辈知根知底,把幕后的调查工作做好了,两个人不用了解对方的家世,只要看对眼就行了。

婚姻嫁娶是个很慎重的事情,我为什么能够被他们说服,主要是工作一年半所有的经历:教书家访时,看到了贫穷地方的生存状态,环境是挺恶劣的,算不上缺吃少穿,但是比较乱,孩子们也不会注意卫生,家长也就是个样子;到了郑州后,在这样一个集体里边待了这三天,对人的认知和看待世界的角度,又增加了一个维度;做了服务员,接触到的群体又不一样。跟我在一块工作的那些服务生大多初中毕业,他们会做什么事呢?赌牌、喝酒、通宵上网,怎么高兴怎么快乐,就会去做。我就觉得好奇怪,为什么不去看一看书呢?为什么不想想怎样把工作做得更好一点?如果你是一个有抱负的人,或者是有知识底蕴的人,你去做一个低端的工作,很明显你竞争力就强太多了。那时虽然我知道的多一些,但是我和他们一块工作,力气也没有他们大,所以就会有矛盾。想法和世界不匹配,就会很受挫折。

有了这些层层的情绪叠加到身上,觉得生活也就是这个样子,那就不要追求爱情了。虽然并不是特别了解眼前的这位姑娘,但是至少长辈跟你说,她祖上几辈都是好人,又是邻村的,我们还有共同的初中高中的经历。虽然上学时不认识,但是好感就慢慢地叠加到了。再加上对社会的感知,就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学生那个时候一定要找到一个特别心仪的女孩子,也不是刚毕业时那种要改变世界那种豪情了。现在是要讨生活,在一块是个最优选择嘛。当然这些当时是没有想到的,只是心境正好到那个地就变了。

09年初的时候就结婚了,我跟爱人认识的时间不太长,半个月吧。结婚了之后都会有给钱嘛,本来是要出来打工的,我们两个突然之间就有了一些钱,就在村子里边生活就行了,我们是一个马路边,房子都是自己盖的。想象一下那个场景,门前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旁边会有卖菜的、剪头发的,还有餐厅、学校。我就每天在那看书,她就在我旁边呆着。那个画面想想特别有意思,刚好房子坐北朝南,太阳晒着,每天就挺好。

但也不能老这样呆着,就到了南阳做日语培训,教四级一类的,每个学生收个三百块钱,一两个月教会他认识几百个单词等等。这个经历让我明白了一句话:供给创造需求。大家都觉得你们干日语培训肯定不行,因为这个城市太小了。但是每个城市都有人有好奇心,想了解一下除了英语之外其他的语言,我估计在那边教意大利语也有人选。不过第一期学生能够招满,第二期学生就减半,第三期就没人报名了,就饱和了。

刚好旁边有个书店转让,于是把书和书架就打包放到家里,开了一个希望书店,进点文具类的产品进行销售。妻子后来又怀孕了,就在家看店。我就来到北京,来的原因是因为父亲的单位有个跨国的合作项目,可以让职工家属的子女过去,工资是很高的,但是合同要签三年。面临选择的时候,首先站出来反对的就是我妈妈。后来爷爷也觉得不行,因为我是长子长孙,他认为在国内就行了,不希望我跑太远,何况要跑三年。后来就没有去了。

Ⅳ 再进京

Q:再次回到北京,您尝试了哪些工作呢?

到了北京就要找工作嘛,中间也换过很多工作。我的成长也是,说坎坷也算不上,反正不是一帆风顺的。基本上我那个时候到一个单位里面工作两三个月,不开心就不干了,工资结不结没关系。在眼镜店里面工作过,因为我自己也戴眼镜,就想着给人家配眼镜应该挺好的。在家旁边的书店也工作过两个月。书店很辛苦,那么多的书,每天九点等客人走完了之后,要把它复位,有些书要换一换,看起来是一个服务行业,其实是一个体力工作,爬高上低的。书店曾经是南城最大的书店,后来倒闭了。此外还做过电话销售。那一年大概换了好多工作,很有意思了,每个行业都有一个秘密。我那时候还有一辆交通工具——自行车,基本上我的活动就是十公里范围之内,骑着自行车都可以。

如果我是一个纯北漂的话,是很没安全感的。因为父亲在这个城市里,不愁吃不愁住的地方,即便是我回来再晚,他也会给我留一碗饭,到饭点的时候没有回来,会打电话问我在干什么。有了安全感,才可以各种各样去尝试。像我们80后这一代人,在二十岁想明白自己想要过什么生活太难了,必须多看、多进到公司里面做实习。一个个的昨天塑造了我们现在的样子。

后来找到了一个旅行社的工作,负责云南旅游线路的计调,稳定了下来。选我的原因是因为我能听懂当地人讲话。兜兜转转,又和云南就联系上了。这份工作一直做到14年。那时候切身体会到国家拉动内需的收益,温家宝总理在08年的时候投资了4万亿来拉动内需,我刚好在2010年的时候加入到这个工作中来。旅游业基本上是个刚需,每个单位都会有团建活动。而北京、云南、四川,云南旅游线路又是国内旅游收客量第二大的目的地。收入就比之前好很多,支撑了我在北京稳定下来的基础。人有了基础心才不慌。那个时候我二十六岁了,人生价值观已经基本形成。后来,在我二十九岁的时候,遇到了樊登读书会。

Ⅴ 樊登

Q:樊北初期时是如何做用户增长的呢?

事后总结的就是:凡是相信读书能够改变自己命运的人,都从小城市来到了大城市。这个前提成立的情况下,要做的就是让社交圈变得更大,让更多客户了解到业务就可以了。采用的方法就是在社群里面做一些推广。QQ群是有些软件可以定时群发的,所以这个工作基本上不用花太多的人力。人力要做的就线下去做一些链接,在大街上买一个展位、展架去发传单,我那时候是在马连道茶城,跟店铺里边的人们去讲,摆一些宣传的资料和体验卡,做一些读书类的活动。通过见到更多的人,扩大了样本量,成功的可能性就变大了。

做这件事的底层逻辑就是,相信这件事是真的对他好,这时候你就有了动力,你把发传单的照片转到微信朋友圈里不觉得丢人。这时候我才明白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都已经29岁了。那时候身边同事都有苦恼的问题,比如家庭和工作关系等等。我希望帮助到更多人,让他们不苦恼。如果能站在更长的时间跨度上来规划现在做的事,就不会再困惑了。

Q:在樊北创业过程中有没有特别印象深刻的事情?

加入樊登就是因为相信阅读解惑,读书能够改变一个人。樊登读书会做的是教人向善的事,能够看到用户发生改变,是这个产品被市场接受的重要表现。读书是有启发性的,工作中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都能找到一本书帮你。在这几年工作中听到用户的反馈:我通过听樊老师讲解,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听过《亲密关系》,我的家庭关系得到了改变,和爱人关系变得更好;听到《正面管教》,了解了怎样带孩子;甚至有用户给我说,他听了樊老师积极心理相关书籍的讲解,抑郁症好了……你想我听到这些我有多开心,就更有动力去去做推广,并始终相信它善的特性。

 Q:可以谈谈未来的工作方向吗?

刚才提到了读书是一个让人向善的事情,如果能够把这件事做的更好,仅仅依靠线上的这种启发性是不够的。如果想要做到更好,就是做知识服务,通过线下的落地,在一个空间内,定期举办读书分享的活动,让大家切身感受到这个群体带给他的力量。

我们现在在做樊登书店,我也做了北京地区樊登书店的运营代理。现在已经开了16家店。通过做书店,让文化的元素在我们生活环境里面变得更丰盈的时候,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向善可能性就会更大。

Ⅵ 教育

Q:现在业务的商业模式是怎样的呢?

我们现在所做的业务,商业模式是线上内容的渠道代理分销。产品方做好了产品,我们是代理商。产品第一个就是樊登读书,第二个就是悠贝童书通,类似于这些公司里大概做六个。这是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这个商业模式的核心逻辑就在于,一线城市创新产品,二三四线代理产品。这段时间刚好在悠贝的宣发期,类似的还有张德芬家长学院,都是市场上比较知名的产品。北京是一个教育重地,出现优质的内容类产品的概率是比较大的,如果是在上海、深圳可能出现这种产品的概率会小很多。我在北京,又看到了这么优秀的内容,就想参与进来。

教育第一需要好产品,第二就需要强运营。即便是好未来、新东方这种上市公司,他们覆盖全国的范围也是有限的。教育是高度价值观化,高度人格化的,行业里挺难出现一个巨头。未来的发展,教育的目标都是一样的,教人向善和培养优秀的孩子以及让自己成为更好的样子。每个公司可能只切其中一个环节。悠贝做的是亲子阅读,读绘本给孩子听,它是需要有专家讲读建议,告诉家长,你应该怎样给孩子讲。未来春藤家长学院解决的问题,是把市面上能够对家长有帮助的全做了,包括名师课、市场上找到的关于培养孩子、引导家长的书,全都讲解了。通过知识点的归纳,帮助家长做好教育工作,激发孩子的兴趣。有了这个产品,十八岁的孩子就可以明白他未来要什么,就不用等到二十九岁了。教育孩子是个特别复杂的生意。有一本书叫做《社会的孩子》,培养一个孩子是全社会的责任,家长是给他提供爱的,规则可能是老师和社会要教给他们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承担培养一个孩子的责任。

Ⅶ 身份

Q:众多身份中,您最喜欢哪个身份?

最喜欢的是“家长”和“梦工坊导师”。生活中,每每看到三个孩子,就很开心。而工作上,就是“梦工坊学院”,我对它有着延伸性的定义。希望每一个接触到我的年轻人,能够因为我而得到一些改变,变得更好。

2016年的时候,我认识了宝强老师。他讲他在做一个关于学生夏令营的事,可以让同学们看一看北京,跟其他的老师发生链接,听到老师们对社会的一些讲解。人生是需要导师的,如果有了导师,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的迷茫期就会减少很多。而且梦工坊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让你明白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一旦有了目标感,每一天都将是特别美好的一天,都是成长的一天。

我到三十岁明白了,其实古人早就给我们定好目标了。简单说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怎么一步步兼济天下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成为一个圣人,立功,立德,立言。你想想如果一个十八九岁的年轻人,他的人生导师能够给他讲出这个社会的多维度,并且给他树立起一个目标,那使命感油然而生,就不会仅仅是为自己而活。中国能够做发展这么快,我们四十年每年能够保持这种经济增速,真的是一个奇迹,是每代人传承努力的成果。

Ⅷ 寄语

Q:有什么话想对现在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说呢?

在国泰民安的大环境下,商业繁荣的时代下,能够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要把迷茫挂在嘴边。迷茫是因为有太多的选择,找到属于你的那一个。能够帮助这个国家做点事儿,能够帮助你身边人做点什么事。你就是一个有用的人,就会有价值感,就不会再迷茫了。

 

本站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https://www.cctvdreams.com/5109.html
梦工坊青年人才发展中心保留文章版权、解释权以及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