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洁怡:用泥泞的双脚丈量世界,用勇敢的心灵品味人生

7月,泰国清迈,气候闷热潮湿,蚊子成群结队围着人嗡嗡地飞。天刚蒙蒙亮,一个年轻的女孩就在团队成员的呼声中起床了。她扛起三脚架,拎上所有拍摄需要的器材,到取景处驾好,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直到晚上大家都入睡了,她才又收好笨重的器材回到营房,在一片静谧中导出一天的拍摄数据。连续几天的高强度工作后,女孩发起了高烧。疑似登革热的症状让大家非常恐慌,赶紧带她到医院检查,最终得知并无大碍。松了一口气的她便在高烧中继续工作。 

这个女孩叫杨洁怡,那是她在泰国清迈参加Weaving: Cognition, Technology, Culture 人类学田野调研媒体项目的真实经历。谁能想到,一个生着病的人,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硬是完成了摄影、场记、灯光、写剧本大纲等最起码需要四个人才能完成的任务。“真的是硬扛着才能过去。”

 

杨洁怡是重庆大学的学生,外表温柔恬静的她却喜欢到处去闯荡。上面所讲述的只是她众多“冒险故事”中的一个小片段,她真正的人生履历,丰富得令人叹为观止。
大学四年,杨洁怡有两年的春节没有回家,她的寒暑假基本都拿来闯荡世界去了。
“难道不累吗?不想家吗?
“累倒是累,可当我投入工作的时候,就忘记累,也忘记想家了。”
杨洁怡轻轻笑着说。

3月底,她刚刚结束在联合国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长达半年的实习。这段经历给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杨洁怡所在的部门是智慧城市与新兴产业委员会,她负责撰写中英文官方信函,完成并修订机构的法律协议书与条款,参与策划联合国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智慧化建设方案等工作。在她刚参与实习第两周的时候,上司便给她安排了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她在两天内写出“出访柬埔寨和越南的计划”,包括时间和路线安排。

这对她来说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工作,写国内一个省份的出行计划都要花费大量时间踩点、筛选,更何况两个陌生的国家!杨洁怡感到很有压力,对她来说,研究当地的经济政策、对外投资贸易政策并不在她的专业范围内,可她知道时间紧迫不容浪费,便赶紧冷静下来,马上着手工作。她先进行了大量的数据搜索,调查了柬埔寨和越南的各个文创园区、科技园区、工业产业园区,搜集大量的图片、视频、网站,并给当地的工作人员写邮件、打电话,咨询相关事宜。一切资料搜集好之后,她便将它们整理成一个计划,并用英文撰写出来。整整48个小时,杨洁怡没有合一次眼,最后终于在要求的时间内,递交了文件。

她的上司收到计划的时候,惊得目瞪口呆,他没想到,这个小姑娘竟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如此高效高质量地完成这么艰巨的任务,他对杨洁怡说的第一句话是:“你怎么做到的?”杨洁怡回答他:“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这份实习,让杨洁怡的抗压能力和处理紧急事件的能力一下子提高了很多,她感到非常满意。“就是要做有挑战性的事情,再难也要尽力做到最好,这样自己才能成长。不然,总是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什么意思呢?”

杨洁怡的“冒险”不仅在于实习。她有个朋友,叫费哈兹,是一个无党派拉美战地记者。费哈兹每过几年就要更换国家,从零开始,不允许自己停留在舒适区。费哈兹告诉杨洁怡:“真正的旅行是社交自杀,真正的冒险是思维探秘。”杨洁怡非常喜欢他的状态,便也决定“赤脚”走一回世界。

去年的暑假,她以沙发客的形式,完成了一个月的欧洲单人行。当她回到家乡东莞时,便发起了一个叫做“泥泞的双脚”的个人工作坊,分享自己的这段旅程。在柏林停留的最后一天令她终身难忘。那天的天气非常糟糕,雷雨交加,而当时杨洁怡正打算坐到地铁的最后一战,找旅游书上的创意市集。她不知道的是,创意市集早就被市政府挪用为安放难民的场所了。她就这么误闯了东柏林最大的难民营。下雨的天气,电量不足的手机,危险的夜晚,杨洁怡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最后,难民营的警察不得不同意她的请求,收留了她一晚,而这,给了她德国之旅最难忘的回忆。她在里面和一个来自叙利亚的生物化学研究生难民聊天,发现他因为战乱而成为难民。他们一家人都逃出了叙利亚,他被分配到柏林,他的家人被分配到了波兰。

杨洁怡突然意识到,“难民”并不等于“犯罪率高”和“受教育程度低”,他们有些人甚至比我们还要健康、阳光。这让杨洁怡感到震撼,也让她陷入了反思:“难民 Refugee”在他们身上只是一个暂时的、中性的“国际身份”罢了。不应该受到过度怜悯施舍,更不应该有歧视。生活总要继续,只有当你用乐观、坚强与爱敞开胸怀拥抱世界和新机遇,才是让炮火、战争、子弹和暴徒们胆怯、无力和低头羞愧的时候。

其实,对于“It is all the differences that make us one”的这一理念的传播,杨洁怡早就做了很多的努力。她曾经发起过一个叫做“个人独立影像计划——异·同”的人物特写纪录片采访计划,采访了19个国家的27个人,包括英国、美国、巴西、俄罗斯、叙利亚、墨西哥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建筑家、教师、学生……在采访中,她问了他们同样的问题,内容涵盖战争、婚姻、异国文化、教育、信仰、旅游、美食等等。她发现,即使是同一个国家同一种肤色的两个人,他们对于一件事的看法也可能是完全相反的;而一个白人、一个黑人,如果他们所受的教育是相似的,那么他们的价值观也非常相似。

这就说明,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和他们的种族、宗教不一定有绝对的关系,而和他们后天所受的教育、自我的发展有关。杨洁怡说:“我想向世界传递这样的理念——即便有着不同的肤色、国籍、宗教、出生环境,在不少人类共同关注的议题上我们最终总以“人”的身份平等、宽容地达成一致。”她用自己泥泞的双脚,走入了他人无法探知的领域,看见了世界的异同。

杨洁怡的所有课余时间,几乎都拿来探索世界了。可在她的心里,始终有一杆秤,那就是,不管有什么样的事情,都不能影响自己的学习。大学四年,杨洁怡取得了专业排名第一的成绩。连续两年的国家奖学金、剑桥语言研究中心NSEC (National Spoken English Competition)的一等奖、2015 年度“APEC 未来之声”校园大使、重庆市优秀毕业生……各类奖项都汇集在她头上,她却一直谦虚地说:“这没什么,我只是比别人认真一点、努力一点罢了。”本以为凭着这么高的绩点,她以后的学习道路将一帆风顺了,可在得到中国人民大学的推免机会时,她却选择了拒绝。这不禁令人惊呼“为什么”。她说:“这种一帆风顺的经历多没意思呀,我不希望我的人生是这么平坦地走过的。只要能折腾,就应该主动去闯。”

杨洁怡现在给自己空出了一年时间,她想要在这一年里,好好准备英语考试,为申请2019年秋季学期美国高校的传媒专业研究生做准备。杨洁怡说,“我想不断给自己找到挑战,不断攻克难关。”这让人再次提出困惑:“你这么做风险大吗?”杨洁怡的回答几乎是脱口而出:“我没有考虑过风险。要读那些学校就需要经过考试、申请、审核,和所有人一样。结果只有两个,要么考上了,要么没书读。”云淡风轻得让人震撼。

杨洁怡是在大二的时候加入梦工坊的。看到推送的时候,她就被这个平台吸引了。于是,她带着“了解一下梦工坊”的目的便去了成都面试。而这一面,她就获得了进入梦工坊的钥匙。距离加入梦工坊至今,已经三年过去了,可当被问起印象深刻的人和事时,杨洁怡依然历历在目。在梦工坊的十天,有创业大赛、微电影大赛等各种小组活动,杨洁怡所在小组的同伴们的团结协作精神让她记忆犹新。她也是在那个时候明白了合作的奥秘:在小组里,每一个人要如何妥协和抗衡,怎么博弈和斗争,都要掌握得恰到好处。她很自豪他们做到了。

当时,来自耶鲁大学的王阳师兄也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敏捷的思维、果断决绝的做事风格,让人佩服。他始终是一个提供者,而不是索取者,每次大家有什么需求,他都能帮到大家。大家都打心底里服他,我也是。”我们都知道,一个人,欣赏什么样的人,自然会想成为那样的人。杨洁怡肯定也是朝着那个她理想的模样成长的。

杨洁怡说,梦工坊让她遇到了很多优秀的人,他们都拥有远见卓识和强大的洞察能力。“能够加入梦工坊,是一件很荣幸的事。但是,荣幸之外,能够学到什么;学完之后能够运用什么,做出些什么;做出些什么之后是否能够反作用于这个平台,使平台变得更加优质,才是更重要的事。”她期待梦工坊越来越好。

采访的最后,记者问她:“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呢?”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杨洁怡一字一顿地说,“我现在还做不到,但我希望自己继续这么勇敢地闯荡,然后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当然,勇敢优秀如你,出走半生,归来必定是最美好的模样。

 

 

编辑 | 陈楠

文案 | 陈桦

排版 | 锡筱雯|李晨曦

本站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https://www.cctvdreams.com/3434.html
梦工坊青年人才发展中心保留文章版权、解释权以及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