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十三自2004年起开始科学写作,先后曾在10多家媒体开设科学专栏。2008年4月,姬十三发起公益项目科学松鼠会,目前已发展为非营利机构哈赛中心。2010年11月,姬十三创办果壳网,打造优秀的科技知识社区,并借此平台推动“万有青年烩”、“菠萝科学奖”等跨界对话项目,获挚信资本等知名VC机构投资。
导师介绍:
姬十三:生物学博士、科普作家、果壳网创始人
姬十三自2004年起开始科学写作,先后曾在10多家媒体开设科学专栏。2008年4月,姬十三发起公益项目科学松鼠会,目前已发展为非营利机构哈赛中心。2010年11月,姬十三创办果壳网,打造优秀的科技知识社区,并借此平台推动“万有青年烩”、“菠萝科学奖”等跨界对话项目,获挚信资本等知名VC机构投资。姬十三倡导“让科学流行起来”、“科技有意思”,长期致力于推动知识传播及知识获取模式的革命,曾获上海大众科学奖、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时尚先生年度科学传播人物等荣誉。
2016年3月16日,姬十三与姚晨当选2016年“全球青年领袖”。阿里巴巴公司创始人马云、中国退役网球名将李娜都曾获此称号。
果壳网姬十三:梦工坊是一个让自己和十年后的自己对话的平台
我曾经是一个生物学的研究者,我在神经生物学拿到我在神经生物学拿到一个学位,然后我在那个时候就成为一个自由撰稿人,我在大学毕业的,那时候成为一个国内前几名的,我觉得是专栏作家,然后后来我成功创办了一个公共机构,后来我成功创办了一个互联网企业。那么再加上互联网企业,我尝试了不同层次的一些产品,可能在不同阶段也对很多人有过影响力,我在科学传播领域,也算有成就。
然后在教育领域,我做了一些教育创新方面的实验,也获得一些殊荣,过去一年多里面,一直在共享经济方向上往前走。所以我觉得我的整个故事可能还算是比较有意思。所以今天整个可能比较花多的时间,来跟大家分享我的创业故事,和我对这些选择面这样一些考量,大概是这么一个。我也愿意说接下来可能有更多的时间,我们是在互动当中,我觉得互动可能会是更有意思。大部分人应该都是大学生是吧,都是大学生,那我讲大家在三四年以前,都面临过高考的选择,我自己是在1996年面临高考的选择,那个时候我是在一个非常小的城市长大的,浙江省舟山市一个小镇,是一个非常小的城市。在那个,我们被非常典型的称为小镇青年,小镇青年是一个什么样特点呢?
小镇青年最大的特点是学习完全靠自我教育,所以那时候面临高考的时候,完全没有人能够教导我,我应该去考什么样的专业,我觉得到2016年今天,这个时代已经变得完全不一样了,可那个时候没有人告诉我,那个时候我印象当中,可能报纸上,电视上都在鼓吹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所以那时候我不太懂各个专业之间区分,我买了一本辞海,很厚的辞海,在那翻生物学是什么意思,生命科学是什么意思,靠这样的一些词法的概念,我来弄清自己未来人生发展的道路,这跟今天我们年轻人的…完全不一样的。那时候我选了生物学,我到2001年,去复旦大学念神经生物学的博士,然后那个时候我就开始科研工作,每天要杀一只小老鼠,然后把它的脑袋剥开,取它的400微米的脑片,然后神经在那个显微镜下面去观察,不同神经元之间放电的反应,这是我当时做了六年的一个工作。
所以到了2004年的时候,我开始尝试做一件事情,叫科学写作,我当时试着说把我研究领域里面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写下来,发到媒体上去。然后2004年起步,2007年,我博士毕业的时候,这件事情我已经做的很娴熟了。所以大概到2007年的时候,我大概当时已经是国内科学专栏写作里面前几名的人物,我利用非常多的博士阶段业余时间,来做这件事情。像2007年毕业的时候,我当时面临几个选择,一个是出国去跟很多的前辈一样去做科研,因为我在复旦期间,我的两篇论文,是我当时实际上是最好的两篇,所以整个来讲,我觉得出国的机会也比较多,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留在国内,去做科研工作,这个也是非常光荣的选择,…然后待遇还不错。
但是我最后还是选择了去失业,我觉得站在今天2016年的档口,大家毕业就失业,去做一份看起来非常不靠谱的事情,好象并不是什么特别大不了的事情,但是在2007年的时候,这样的选择非常的少见,特别是在上海。
那个时候大概做了一年的时间,后来我就想我看到有非常多的,跟我一样的年轻人在网络上,大家有同样的科研背景,但是又在从事一些写作事情,所以当时我做了一个联盟,现在回想起来像是一个自媒体联盟,但在2008年,这是2007年,2008年的时候,其实是非常早的阶段,我们中国其实当时还没有所谓的公众号,自媒体联盟这样的概念,在2007年,2008年的时候,我把一百多个小伙伴聚集起来,他们都有科研背景,同时愿意来把自己研究领域里面的事写出来,所以我组织了一个机构叫科学松鼠会。
他的本意是要赞美这样一群理科生,用写作的方式,在做媒体传播,但是我们看到这个标题也觉得非常的困扰,理科生也有春天。在网上说,他突然之间,一夜之间发现了全世界上还有这么多理科生,我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在中国大概是高中,我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文,但是理科比高文科生可能是三比一的比例,所以在大学里边专业设置里面,理科生应该是占更绝对的。但是由于大量的媒体和文化的传播机构,其实是被文科生把持着,所以他们好象,他们并没意识到说理科生是一群怎么样的人,所以那时候我记得盗梦空间在中国非常的火。所以当时有人采访说,你们理科生晚上做梦时,跟普通人不太一样。我觉得媒体对于理科生的误解,居然到了一个这样的层面。
是一个非常真实的采访问题,我刚刚流汗了。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想我们这样一群理科生,是否可以通过写作,通过传播,通过互联网方式,让理科,让科学的精神的方法更好的被人们所熟知,大概会有这么一个想法…冒出来。然后今天有多少,这个活动还是传媒的一个工坊,但有多少人是理科生,可以举手让我看看,也还挺不少,三分之一,好,谢谢大家。后来到了2010年的时候,当时就有机会拿到风险投资来做果壳网了,2010年,我的创业之路正式开始。现在回想起来,那个年代其实蛮美好的,因为在2010年的时候,大家会用风险投资来投资一些这么阳春白雪,看起来跟商业模式完全也没有太大关系的一些项目。2010年,我一直觉得是一个创业的黄金年代,因为风险投资人充满着乐观,积极的状态,大家当时看到…如日中天,当时…如日中天。
所有文化的社区和传媒,哪怕你没有商业模式都会被人追捧。大家愿意去投一些有情怀的,有理想的项目,不会像今天这样子,那么看重利润,在2016年的今天,这种局面已经很难再见到了,所以非常有幸我们在那个时间点拿到一份融资,去开始果壳网的生涯,所以果壳网一开始的想法,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气息。
当时花了四张海报,招到了果壳第一批的员工,然后我们希望来做最好的中原科学文化的品牌,六年过去了,我觉得这件事情已经实现了。我们当时认为一切新闻都是科技新闻,所以大家会看到说,如果你关注果壳网的微信公众号的话,可以看到在任何事情里面,都有果壳文发生,我们得非常快速的去对所有的事情,用科学角度去发言,所以这是其实从2008年开始我们一直创办。
所以大家看到我们做的特别在前两年,大概果壳创办的前三年,因为完全没有商业的压力,所以非常有趣的做了一些很好玩的事情。刚刚创业过两三年的时候,商业的压力就慢慢来了,我们开始积极寻找商业模式,所以说…,但是在整个果壳创业过程当中,由于很多很多新的机遇,使得我们去做了一些可能完全不像是商业公司会去干的,但是我们自己都很喜欢的一些事情,也让这个创业旅程在一开始显得非常愉快。所以整个来讲,我当时我还抱这样的信念,我们希望能够让科学流行起来,成为一种大众文化,它可以像音乐,电影,艺术一样,成为人们广泛讨论的话题,在一开始都非常想去做的一件事情。因为我们觉得科学太重要了,所以它必须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这是整个果壳的这个项目的创业历史。但是大概在2013年的时候,我们就发现这个资本环境发生了剧变,整个积极状态,积极的投资环境,变到了一个更加务实的投资状态。
你根本不知道你十年以后,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才能够在今天更好的去做准备,才能够知道不平均花力气,应该花力气在你未来要做的重点上,可是当你还在20岁的时候,十七八九岁的时候,你怎么知道你的方向是什么样,梦工坊这个活动是一年一次,带大家到学校以外,来跟更多人去进行交流。可是绝大多数的学生是没有这样的机会,绝大多数的学生是没有办法跟一个十年以后的自己进行对话的,绝大多数是学生是不知道人生未来的经历是怎么样的。所以当时就有个想法说,有没有可能,让人与人之间去建立一个更为匹配的一个年限,我会去花很多时间去研究,我想投稿一些媒体,他们会喜欢接受什么样的稿子,甚至我会去研究,一天当时我记得刚刚开始,电脑刚刚开始,但我当时会去研究第一篇稿子能够发表在大众媒体上,发表在杂志上,以及发表在电脑上,它会应该呈现什么样的不同状态,比方说你是15寸的显示器,那么一篇文章写下来,在翻页的时候,那一段大概会是第多少字。
在初期创业,就是一个你要从A点到B点,但是中间的路线,你完全不知道的过程。当然我觉得很多人生选择也是如此。年轻人你们在今天一个当下,你可能模模糊糊的知道自己未来一个点在一个什么地方,但你根本不知道你应该用什么的方法和航线去到那里。甚至当你五年以后,你到那个点的时候,我觉得相信95%的人,都会发现自己到那个点,不是自己填写的那个点,这跟创业是一模一样,创业五年下来,你会发现你最重要去到的那个点,和你五年以后真正要到那个点,往往是会差很远。
所以这个就是一个很有趣的一个方法,当我们面对这么多的不确定性的时候,应该怎么往前走,而恰好科研也是这么一个过程,其实很多过程当中,我觉得过去的五六年科研,给我带来了非常大的,一方面是方法论,一方面是耐心。大部分时候我们都会,在搞科研的时候我们都会提出一个假设;创业的时候,我们就会提出一个假设;人生选择我们也会提出一个假设,我认为这个研究,这个研究在某种航线上,它的结论可能是那样的。创业的时候,我会提出一个假设,我们认为只要我们提出这样的商业模式,用户就会来买单。我刚才不知道是不是这里的同学,我在那边坐在那里,然后两个女孩在那聊,风投,商业模式…可能是创业比赛。所以当我们在提出自己最早想法的时候,我们会去提出很多其实未经被验证的假设。
这个假设在一开始就像是这样,我们非常乐观的认为,认为真相是这样的,就好像我们现在所有的人,我们都会想五年以后应该怎么样,我非常有信心,我五年以后会是什么样子。但是当时间到了以后,我们往往会发现又错了。搞科研的时候,我们反反复复的做实验,10次里面,20次里面可能就才会成功一次,19次我会发现,真相也与我们假设往往是不一样的。创业的时候也是一样的,当我们一开始提出很多商业模式,都是基于我们自己的经验判断的时候,这个商业模式往往是有问题的,我会提出很多用户行为假设,包括我们今天…,就有很多假设。假设说用户到这个屏幕上,他会去点那个地方,假设用户行为应该10%去点首页,5%去点第二页,我们假设做出这样的假设,但是真正用户行为往往会不一样。
所以这一点就是我刚才讲的,我们创业要从A点到B点,要中间经过一团迷雾,这个迷雾,你根本,你大概知道要去B点,但是因为中间有团雾,你根本不知道方向在哪里,最后你可能会到C点,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我们的面对的环境,我们面对的环境和任务是全新的,全新就好像那个图里面,这个地方是全新的。因为我们的,如果我去做一个很多人做过的事情,如果我们去做一个自己做过的事情,一定不会发生这样的差错,因为这个经验是可以被复制的,但是我们做实验也好,创业也好,人生选择也好,包括谈恋爱也好,都是面对一个完全全新的世界,全新的环境,全新的任务,你完全没有经验,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做出来选择,对的概率是非常非常小的。所以我觉得这是我过去五年创业当中,最大的一个经验,最大经验就是面对全新环境和任务的时候,你的判断一定是错的,或者你对的概率非常非常小。
但是如果你知道世界就是这样子,世界就是你第一个选择一定稀里糊涂有可能就错的,而你极有可能在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个选择,才会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的时候,你的选择就不会是全压。第一步,所以在创业里有一个概念叫精益创业,精神的精,效益的益,精益创业。它整套就是类似的方法论,其实我觉得对人生也是很适用的,精益创业就是说,当你知道你的第一个选择几乎一定是错的情况下,你的第一步不应该全压,而是第一步用很小的资源投进去,慢慢的,慢慢的矫正,回到一个正确的位置上来。通过最小的资源,通过最小的投入,去了解,慢慢的去了解这件事情的经验和规律,了解自己在这件事情里面的经验和规律。然后第二,第三,第四步,慢慢的回到一个相对正确的道路上来。或者这就是我过去在做很多很多,看起来不同的事情,我比较大的特点,就是在过去六七年,我做了很多的事情,但是我在整个的知识分享这个领域里面,又够深入,我觉得我在所有这些事情上,最大的教训跟经验,就是第一步不要全压,第一步你会犯错,你要慢慢的回到一个正确的轨道上来。(本文来源:姬十三老师在第八届中国传媒梦工坊的讲座片段)
本站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https://www.cctvdreams.com/2852.html
梦工坊青年人才发展中心保留文章版权、解释权以及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