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雪薇 :谈钱的青春也浪漫

马雪薇,丢在人海里必定被淹没的89年生娇小女生,第三届中国(传媒)梦工坊学员。香港浸会大学管理学硕士,厦门大学金融学、传播学双学士。

2014年底辞职创业,目前主要在证券投资基金、新媒体生态财富管理领域力学不倦,尝试创新。证券投资基金领域,主要参与创办了深圳抱朴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深圳抱朴容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和深圳抱朴财富顾问有限公司,主要担任深圳抱朴财富顾问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新媒体生态财富管理领域,主要参与创办了深圳愚人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现担任公司董事、总经理。

创业前供职于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负责过市场及产品的研究、策划,以及媒体公关和渠道拓展业务。

  有那么三年,我几乎不会跟爸爸说话

“赚钱”和“青春”,两个词语唐突碰撞在一起时,不知道你是否和我一样,会感到莫名的违和感。时光倒退到6年前,2010年,那时我大三,那时候的我,还沉浸在对“青春”的各种曼妙享受当中,只关心风月,能想到最艰苦的奋斗,也不过就是在期末考试前咽下一肚子“悔恨”拌着“破釜沉舟”的苦水,在学校的通宵自习室里夜战到天明。所以,当“赚钱”这一从来没打过照面的命题被我爸突然扔到我面前的时候,从小泡在清高的“文人情怀”里长大的我,立马就乱了阵脚。

“你自己想想,从18岁成人后到现在,你有没有靠自己独立赚到过1分钱?”、“不要以为你爸你妈的钱是水里捡来的”……不要怀疑,你看到的,就是我的亲生爸爸在我大三那年,在了解到我的生活仍旧图书馆、教室、学生会、社团活动和无偿的报社实习后情急之际愤怒吐槽到我手机上的短信。6年过去,如今的我已经完全理解爸爸那时候的良苦用心,但倒退到2010年的我,仍旧怀揣着一颗梦幻玻璃心的我,无论如何都难以接受这突如其来的打击。

2010年到2012年,无疑是我人生到目前为止最艰难的三年。爸爸用一种善意却略显粗暴的方式,突然将我用力推出了看似与同龄人也无两样的“青春社会”,就这样一把用力地把我推向了现实的社会。

“赚钱”,也许是积压了太多来自家庭的压力和委屈,在2010年到2012年的三年间,这几乎成为我最难以接受却又最不得不去面对的两个字眼。于是,2010年,我突然跑到实习了1年的报社导师那里,宣布“我要辞职”,导师问“为什么”,我说“因为你不给我发钱”……我难以想象导师那时候的心情,是不是瞬间切换到有千万匹“草泥马”驰骋过的草原,他就那么睁大眼睛呆滞地看了我几秒,然后问“你缺钱?”,然后我突然就哭了……从此,善良的导师开始带我跑广告,做软文,也就是那时候开始,我对“商务合作及赞助”、“营销推广”有了最基础的概念。也是从那年开始,我的业余生活不再是逛街、吃饭、看电影,而成了“家教”、“实习”、“打零工”。

做家教的经历,恐怕是我第一次真正从实践中学习了“客户分层”、“客户定位”和“客户关系管理”。要完成两个专业的学业,要承担学院学生会编辑部部长的工作,要为毕业后的求职或者深造准备各类证书的考试,最最重要,还要努力工作赚钱……时间的极度稀缺让我不得不在精力的分配上变得愈发“势力”和挑剔。

于是,做家教前,我会详细了解客户的家庭背景(支付能力),以及客户对当前孩子成绩提升需求的迫切程度(支付意愿),并且做家教的过程中首先了解孩子最欠缺的部分(需求痛点),而不是照搬书本,并在孩子短期成绩就有大幅提升时渐进要求提高我做家教的时薪(优质溢价)。在我大学毕业要离开厦门的时候,两个我做过家教的家庭都百般不舍,又是隆重设宴为我送行,又是邀请我一起郊游,还百般叮嘱如果硕士毕业后愿意回厦门工作,一定要及时联系,“重操旧业”。

也就是那时候,我开始明白,“谈钱”,如果是建立在“对等价值”的基础上,不但不一定“伤感情”,足够的专业和认真,不仅是让客户在支付“高价”的时候心满意足,更能让客户给予你超越对通常所谓“年轻人”看法的尊重。

打零工的经历更让我发现了自己的天赋和兴趣,一开始只是在学校周边一家酒吧做服务员,一开始酒吧生意冷清,老板不理解地和我讨论,“为何本该是年轻人聚集地的位置却总是少有人问津?”老板最初的营销推广局限于网络论坛刷帖,也就是俗称的“五毛党”。

我看出老板的营销方式已经显然跟不上年轻人的“文化诉求”,仅靠位置吸引的客人也难对这个没有太多特殊性的地方产生重复消费的动力,于是,我花了半天时间,给老板写了份上万字的营销整改方案,从酒吧品牌故事、品牌创始愿景、互联网推广、场景布置、音乐选材、活动策划、服务员营销服务话术等各个方面提出整改建议,老板看后很惊讶,也很赞赏,于是我们说好由我全权牵头负责落实整改。

整改完成后的1个月实现利润相较上个月利润增长部分的50%分成给我作为咨询顾问费用,那是我人生中赚到的第一笔“巨款”,也是我定位自己应该“做市场”,而不是“做投资”或者其他的开端。

大学毕业后,到香港进修硕士,已经习惯了每天边工作、边学习的异常忙碌的生活状态,想想在香港的学期只有一年,几乎才入学就要面临择业的压力,已经在过去两年间被彻底重塑的心态再也难以适应闲适和懒散。由于香港本地法律禁止大陆研究生在学期间在香港工作、实习,再加上当时男朋友已经在深圳工作,我几乎还没来得及逛完香港几个知名的Shopping Mall就投入到了每天通过各种途径在深圳找工作的状态。经过半个月的投简历、笔试、面试,我最终顺利拿到了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公司在深圳市场部的预备岗实习生offer,所谓预备岗,也就是实习结束后有机会立刻转正。

初入大摩,最直观感受到的即时一家外资背景浓厚的公司高效、职业、扁平化,但也对人才要求十分苛刻的企业文化。

那时我将在学校的所有课程都排到了晚上和周末,于是每周有三天时间,清晨5点起床,5点半出门,2个小时地铁到深圳,8点半上班时间之前抵达办公室,下午5点半下班后又赶回香港,晚上8点上课前赶到教室,晚餐通常是同学帮带的咖啡配三明治,偶尔或者饿到课程结束,10点以后再和闺蜜到茶餐厅或甜品铺犒劳自己。那时感觉最艰难的时间,往往是拖着满身的疲惫回到寝室,还要通宵达旦赶工未完成的工作,或者即将要交的功课。

尤其是到了毕业设计那段时间,本来几乎每天平均不到5小时的睡眠时间更是被压缩到可怜巴巴的2到3个小时。记忆中最深刻的场景,是我们一个项目组的成员通宵到旺角的麦当劳赶工最后的Presentation的PPT,已经是3点后的深夜,饥肠辘辘的我们各自点一份套餐,正在吃着,突然感受到周围炽热的目光,转头发现几名饿得骨瘦嶙峋、皮肤蜡黄的老妇人正死死盯着我们桌上的食物,我们吃完把剩余的餐食推到桌边,她们即刻一拥而上把食物瓜分干净,我清楚地记得她们拿起纸杯一滴滴往嘴里倒可乐,拿起装薯条和汉堡的盒子往嘴里倒残渣的样子,凶狠又充满欲望的目光,吓得我们不敢再多看,本想凑钱给她们买几套套餐,也最终被心中难以说清的恐惧驱散。

那晚,我们完成了毕业设计的方案初稿,回到寝室已是清晨,我满脑子都是那几个妇人的样子,好久没涌动过的眼泪夺眶而出,哭着哭着,竟也就忘记了疲惫,简单梳洗、换衣服后我又去上课了。在那差不多一个月后,我们的毕业设计拿到了A,我也顺利拿到了实习转正的offer。

进公司后我才知道,在我实习之前,我应聘的职位已经在接近1年的时间内“淘汰”了不下20个应届毕业生。当然,这里说的“淘汰”,也不完全是公司选择的结果,也有实习生主动放弃的,据说更多人是实在承受不了工作的高压选择了离开,其中有个女孩因为加班到半夜突发阑尾炎,做手术后直接选择不再留在深圳而是回老家。有同事后来坦言根本想不到我能熬下来,回想那段“炼狱般”的生活,我也确实不懂自己到底哪里来的毅力,不但是坚持做到了,那些看似琐碎的任务在交付时还总能明显超出领导的预期。后来一位对我恩情深厚的老领导评价过我,她说我几乎是她见过可以用“变态”来形容的员工……随着职业和创业经历的增加,慢慢的,我也越来越理解了一般员工与好员工之间那层微妙的区别。

当然,到现在,我不得不承认,虽然有过痛苦,有过埋怨,回过头来看,我只想对我的爸爸,说声“谢谢”。三年的艰辛付出和相应得到的回报,让我开始对工作、对生活有了截然区别与同龄人的看法,当别人还在羡慕各种大机构、大品牌的Offer,还在为考公务员挤的头破血流,还在抱怨一线城市突飞猛进的房价和高企的生活成本,还在乖乖听父母的话去过老一代眼中安稳的人生,我越来越相信只要坚持并认真对待自己真心想要的选择,这个世界远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加宽容,更加公平。

  关于“创业”这件小事

老实说,就在1年前,已经正式开始张罗深圳抱朴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各种大小事务的时候,我还一直没缓过劲来,还一直发自内心地把一起创业的大佬级“合伙人”——原来“老东家”的高管当成老板,把自己当成“打工的”。直到“大佬”三番五次开玩笑似地强调说“你也是老板啊”,出门在外别人不再叫你名字,而是叫你“马总”,具体事务不再有上级可以请示,都是自己决定……总之,几乎是用了半年的时间,我才算是基本在内心确定了自己是在“创业”的事实。

说到这里,我想说我创业的初衷可能远远不如这个社会上其他众多的创业者“志向远大”、“深思熟虑”。归根结底,一开始,只是决定跟自己在心里认定的业内最靠谱的基金经理一起,秉承切实为客户负责的原则,做一家把为客户赚钱落到实处的公司,做一个不止关于“赚钱”,更是关于“真实的企业价值”,关于投资的“正能量”的品牌。

创业的经历也让我有机会接触到更多各行各业的精英,结识更多已经确定无疑将深刻影响我今后人生的挚友。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愿景,慢慢的,又有了之后的抱朴财富、抱朴容易资产和愚人文化传媒。

互联网时代的商业生态无疑正在发生着颠覆式地转变,过去传统的“工厂式”的高度“制度化”、“机械化”的“大家伙”开始在精彩纷呈的轻资产型新兴商业生态面前显得格格不入,“人”成为联结的中心,人的因素正在潜移默化在业务开展、公司构建、品牌成型的过程中深入扎根,于是越来越理解了那句话,“21世纪最缺的,是人才”。

也感恩这个时代,在个人专业价值能够通过互联网快速扩散并让社会迅速受益,个人魅力能够搭载互联网平台广泛展现并形成文化的现状下,始终寻求与优秀的人结盟,共同努力奋斗完成大大小小的共同愿景,开始不止是风花雪月的浪漫,更是理性、现实的商业。

  最后的最后,只能说声感谢,奋勇向前

我必须要承认的一点,就是自己是何其幸运的。若不是总在恰当的时间遇见伸手援助的“贵人”,或者并肩同行的“伙伴”,自己再是如何有万般的才华,也不可能成得了具体的事情。

也许,这就是时代的现实——当你积极、开放并带着足够的热忱和勇气去融入,而不是囿于各式各样的世俗偏见,去挖掘你内心真实的需要,去系统规划你自己的,而不是模仿其他任何人的人生,去付出,去冒险,去坚持,才能看到这个时代区别与过往的真实的样貌。

 

排版|刘巍 李晨曦

本站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https://www.cctvdreams.com/3531.html
梦工坊青年人才发展中心保留文章版权、解释权以及相关权益。